近人说“辽史”“历代正史中最低”,这是不合理的。《辽史》和《宋史》一样仓促,根据史料范围狭窄,书中有很多缺陷。《辽史》既少又匆匆成书,有很多缺点是很自然的。因此,几百年来,它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批评。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清代史学家都对此发表了评论。综上所述,其缺点主要体现在:
太过简略
首先,它太简单了,以至于它错过了许多修复历史所必需的内容。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名称发生了几次变化,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后称大契丹,后称大辽。这样一个重大事实并没有反映在《辽史》中。另一个例子是,总的来说,《辽史》有116卷,是宋史的1/5,但字数只有47万字,只有后者的1/10。
从皇帝本纪的角度来看,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的历史记载并不多。辽史没有提到辽兴宗夺回实权,只在契丹国志和宋史上谈过。从后妃的传说来看,历史资料缺乏。著名的法律太后和承天太后的记载并不多,而辽太宗、辽世宗和辽穆宗皇后的记载也很少。后妃只占辽史全文的1%左右。
[img]817809[/img]
前后矛盾
第二,记事前后矛盾。比如《太祖记》记载:“天赞三年后,被甘州维吾尔人都督毕离遏,因为被遣送,主乌母主可汗。”《属国表》记载,同样的事件被称为“天赞三年,被甘州维吾尔人都督乌母主可汗。”毕离遏被俘还是乌母主可汗被俘?让人不知所措。
史实不清
@ 记事有很多错误。其中,《太祖纪》等既有年龄错误: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废主,寻杀,自立为帝,国号梁,遣使。据欧阳修《五代史记》等书记载,朱全忠于4月自立为帝,明年正月杀济阴王;还有文字和历史错误,如《辽史》中记载的道宗有寿隆年号。这显然是错误的。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绪,断无取祖先名作年号的道理。第二,辽代碑刻和硬币现在都被称为“寿昌”。在修复辽史时,既没有仔细收集和检查历史资料,也没有足够的纪律、志向、手表和传记之间的相互检查。因此,前后重复,有许多历史错误、遗漏和矛盾。甚至把一件事当成两件事,一个人当成两三个人。二十四史中,这种混乱现象十分突出。
官制粗略
在辽史官制记载中,北方官员(契丹官员)记录简单,部分需要契丹国志作为补充;在南方官制记载中,大部分是元朝历史官员抄袭唐书的百官制。辽太宗时期,辽太宗只是代石敬堂奖励后晋官员,其中官职是后晋官职,当时不是契丹官职。
明显错误
在辽朝历史上,不仅地理和百官的问题很大,而且食品也有问题。例如,《食品志》在辽道宗时期的硬币记载中明确记载了“寿龙”,但在契丹国志中,辽道宗的年号记载为寿昌。从传统历史学界的角度来看,辽道宗祖父圣宗的全名耶律隆绪显然是禁忌。在辽代出土的文物中,只发现了寿昌通宝,没有寿昌通宝。
辽史的缺点:相关技术过于简单 前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