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年画都很受欢迎,其中“猫捕蝶”的图案尤其常见,但在现实生活中,猫很少捕蝴蝶。为什么这种绘画方法深受人们的喜爱,走进普通人的家?原来,猫和蝴蝶的谐音是“80岁”(一般指70岁以上,80岁以上),表达了希望老年人长寿的美好意义。在老北京,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张“猫蝴蝶图”。
十二生肖中没有猫,所以现在大多数人认为猫是进口的,只有在西汉末年才被引入。但事实上,春秋经典中有“迎猫吃田鼠”的说法。在世界上仅有的31只野生猫中,中国约有10只,因此不能排除当地驯化的可能性。
在宋朝之前,猫很少画画,因为它们是野兽,没有功德,所以它们不受重视。但在宋代,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唐代夸张奔放的风格,变得纤细内敛。唐代国花是木牡丹(即牡丹,唐代没有牡丹的名字,都叫木牡丹),而宋代国花则变成了梅花,可见一斑。
[img]817196[/img]
宋代是中国养猫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以南宋都城杭州为例,出现了猫窝、猫鱼、卖猫、换猫狗等一系列服务业。据《咸淳临安志》记载,“都(南宋京都,今杭州)人畜猫,长发白人,名狮猫,盖不捕鼠,猫徒观美。这种进口的波斯猫非常有价值,饮食需要“烤猪肝和食物,使毛润”。苏东坡曾说过:“每个人都没有贵贱之分,口称猫。意思是借猫扯闲,“莫谈国事”,可见猫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
正是在宋代,猫开始成为画面的主角,它们都是波斯猫。由于猫的眼睛很深,北宋和南宋画中的猫脖子上大多系着一根红丝绳,这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镇压。
但从现有的宋画数据来看,“猫抓蝴蝶”的图案并不多,但“狗抓蝴蝶”的图片似乎更多。可以看出,即使当时这样画,也只是现实,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宋代陆游曾写道:“鱼虽然薄,但真的不配,也不忙着在花丛中抓蝴蝶。”明确提出,猫抓蝴蝶纯粹是无所事事。
然而,宋代有许多“猫雀图”和“牡丹猫雀”。事实上,类似的主题可以在晋代墓葬中看到,宋金时期仍然存在,而被捕的雀,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桑霸,俗称青雀,又称偷脂。古人认为它“容易偷人脯的肉和膏,所以被称为偷脂”。在古代,脂肪读起来就像一条船(同一条船),用猫抓起来就是一条船,用来表示长寿。
猫有时会和喜鹊同时出现,但猫嘴里一定是偷脂鸟,喜鹊只在上面徘徊,喜鹊是吉祥的象征,不能成为受害者。这种构图在未来很流行,但喜鹊经常被燕子取代,以增加图片的愤怒。
把雀换成蝴蝶应该是宋朝以后的事了。据说严嵩收藏了元代画家的《猫蝶寻春图》,似乎是一部生日作品,但原图不见了,难以证明。清代黄汉在《猫园》中说:“近世有猫蝶图,用来祝福老人。”
根据这种说法,猫直到清朝才正式拥有捕蝶权。一开始很多图案都是猫咬蝴蝶。因为杀人的意思,后来渐渐不用了。相反,猫的眼睛直视蝴蝶,看起来很渴望,这几乎成了一种模式。或者,人要长寿,可爱也是如此。
宋代是养猫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猫相关服务业繁荣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