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不要以为只是现代学生的追求,古人也为之拼命。
《礼记·学记》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核。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取朋友,称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称之大成。也就是说,每年入学一次,每隔一年考一次。一年的调查区分雄心壮志,三年的调查是否专注于与学生亲近,五年的调查是否博学,与老师亲近,七年的调查是否有独立的观点和选择朋友的能力。这些都达到了,即小成,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能在九年内类比、坚强、独立而不违反教师培训,那就是大成功,这意味着你的学习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汉武帝刘彻在西汉时期设立了太学,可谓中国古代学制的重要进步。太学没有明确的学习年限规定,但考试非常严格。西汉时期,每年评估一次,相当于今天的抽签问答。东汉中期每两年考一次,通过者授予官职,否则留下继续学习。隋唐时期的官方学习开始明确规定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比如律学招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学习年限为6年,考试分为“十考”。、“岁考”、有三种类型的“毕业考试”。10天内学习的课程为10天,不及格者将受到处罚;年度考试内容为一年内学习的课程,不及格者留级;如果你通过了毕业考试,你将获得推荐资格,否则你将被责令退学。
[img]817271[/img]
宋代实行学分制。以后大部分朝代都实行过。当时叫积分制,其实就是学分制。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曾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外、内、上三舍考试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然后合成分:其中操作和学习都是优秀的,一优一平的是中等的,两者都是平的或者一优一否的。三舍考试均采用积分法。
明朝也采用了宋神宗时期的方法。所有国家子公司的学生都实行积分法。如果学生通过了积分,他们可以被授予相当大的官方职位。国家子公司根据学术水平分为六个部门:正义、崇拜、广义、道德修养、真诚、自发,编制为初、中、高三级。在高年级实行学分制度。如果学分在一年内达到8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不受年限限制,破格录用。
清朝的国子监管机构与明朝相同。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月考一等者1分,二等者半分,年终8分及格。
民国时期,积分制正式更名为学分制,趋于完善。1931年,当时政府发布了《统一学分制办法》,规定大学生在毕业前需要在4年内完成132个学分。
古人上学也要修学分 成绩优异,可以提前完成破格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