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8月16日,是前辽东督师袁崇焕死亡三周年纪念日。袁崇焕的前“山宗”老部门从全国各地赶赴粤东圣峰,秘密祭奠前教练。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烈士孤儿”,也正式表明了他忠诚后的身份。
袁崇焕在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惨死。崇祯皇帝杀了他,但真正的凶手是皇太极。正是他利用鲍承先等人展示反对计划,导致崇祯自毁长城,这是一个可疑而任性的长城,扼杀了大明中兴的最后希望。
当然,崇祯和皇太极在小说中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8月初九,皇太极死于沈阳(小说采用多尔根杀兄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9日,随着李自成大军突破北京,绝望叛逆的崇祯皇帝吊死了煤山,结束了他可悲可怜的短暂生命。
小说《碧血剑》忠实还原了明、清、闯三方势力及其领导人之间的恩怨纠葛。崇祯、皇太极、李自成的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要求。@ 明军的杀良冒功,闯军的进军路线,清军的南下劫掠,都与历史不符,堪称把握大局、注重细节、与历史一致的优秀小说。
蒙冤不白
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历史人物,包括多尔根、孝庄、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曹化淳、祖大寿、李岩、红娘子、刘宗敏、宋献策、牛金星、刘芳亮、田见秀等。小说的主人公袁承志或多或少与他们打交道。
[img]816988[/img]
这些人大多遵循历史形象,但也有少数人与历史不符。
最典型的是大太监曹化淳,他背负了几百年的恶名,至今还没有洗清。
小说中,曹化淳是第一个开城门迎接闯王的大丑角。《明季北略》记载:“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申刻门突开,盖太监曹化淳。胜利和平子也随之破裂。”
从那以后,很多史料都参考了《明季北略》的相关记载,把“开门迎王”的“功劳”算在曹化淳身上。然而,《明史》没有载入此事,曹化淳也没有进入《明史》和《宦官传》。
到底曹化淳有没有开门?个人倾向于不开门。曹化淳12岁净身入宫,陪侍当时还是信王的朱由检,深得宠信。朱由检执政后,曹化淳负责平反魏忠贤时期的冤案,共处理了2000多起。崇祯十一年,曹化淳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达到人生巅峰。崇祯十二年,曹化淳上疏告假回乡。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曹化淳已在武清故乡退休五年,何来说“开城纵贼”?
真正“开门”的是兵部尚书张缙彦,他打开正阳门,欢迎刘宗敏部入城,让曹化淳背了几百年的大黑锅。
曹化淳对明朝仍然忠诚。顺治进入大统后,曹化淳前往都疏,请求妥善处理崇祯皇帝的陵墓。经清廷恩准,委内官监冉肇总理。从那以后,关于“曹化淳开门”的谣言开始到处传播。因此,顺治皇帝专门“辟谣”,给曹化淳一个清白。
[img]816989[/img]
然而,由于“满清皇帝”和“前明太监”这两个关键词,在东林余党的推动下,民间舆论并没有完全认可官方的“辟谣”。因此,今天,“曹化春开门”仍被广泛收录在各种古籍中,如《流寇传》、《国争》、《痛史本崇祯长编》、《崇祯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蔡东藩先生的《明史通俗演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部分历史教材。
也许曹化淳自己也觉得太冤枉了,临终前写了一首《感情诗》:“报国愚忠无视自己的身体,无缘无故造假谁?六年来,他的家人一直受到诽谤,相信过去的历史是不真实的。”这首绝命诗也可以看出曹对谣言的无奈和自己的感受。
《碧血剑》中的历史冤案:投降李自成不是曹化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