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名字应该是从指的名字习俗中发展起来的(我看到的早期指的名字是以名字为例,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注文中)。所谓以名字命名的方法,就是不管是识字还是不识字,在有字的书上指出哪个字,那个字就会成为主人的名字,跟随一辈子。目前还不清楚指名的命名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然而,早在晚清或民国初年,这种命名习俗就已经流行起来。张爱玲曾在《必也正名》一文中谈到“字眼崇拜”,这可能与命名习俗有关。
无论是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以名义命名的习俗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命名方法。这种命名习俗,必须是我的手指,才能以这个词的名字或名字。
台湾省一家眼镜店的老板姓“阿”,这个“阿”姓有一定的起源。“阿”老板说他们的祖籍在江苏。清朝时,淮军有一位名叫“阿贵”的将军,因战功显赫而升为总兵。然而,他不识字,问他姓什么,他总是说不知道。人们猜测他是战争中捡到的孤儿。后来淮军大帅李鸿章得知此事后,就来找他说:“我桌上有纸公文,你在上面挑个字,就当姓吧。他随手一指,指的是“人”字,于是以“人”字为姓。而“者”、目前,“阿”两姓在台湾都有后人。
[img]816830[/img]
这是指名字,当然也有人指名字,用这种方法给妈妈取名,比如名报人和小说家包天笑。
此外,吴宓乳名秃子,本名吴玉衡,字雨僧,八岁由陈伯澜叔叔取新名吴陀曼,而吴宓的名字,恰恰与清华大学有关。吴宓十七岁时报考清华,学籍注册名为吴陀曼。然而,当时申请清华预科的最大年龄限制是15岁。因为吴宓渴望去清华大学,他不得不改名:“拿着手中携带的《康熙字典》(石印)合订书,闭上眼睛,打开一本书的某一页,用手指指着一个字——用这个方法的收入者是米(安静的意思……),然后填写了‘吴宓,泾阳县人,15岁。’”
再举两个例子——
在张天翼先生的名字《两林故事》中,有一种特殊的“指名为名”的方法。如果你想给兄弟俩取名,不妨拿一本字典,一点点“菜”字。兄弟俩叫“大菜”、“小菜”,这个名字不好,得重新开始;还有一点,我点了“便”字,叫“大便”、“小便”更糟糕。谁听说过哥哥叫“大便”,哥哥叫“小便”?第三次点击“林”-“大林”、“小林”似乎就是这样得名的。
今年(1929~1993),原名徐震,江苏昆山人,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1947年开始写杂文,最常用的笔名是“公今度”。这个笔名的起源是——打开一本线装古书,随手一指,就是《竖琴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坠河而死,当奈公何!“因为第二句“公竟渡河”铿锵上口,改了一个字,去掉了一个偏旁,所以有了“公今度”。
古人有[指名]的习俗 以这个名字指出哪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