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劳逸结合的需要,人类自从有了更正式的社会制度,就逐渐形成了休假制度。然而,在中国古代,朝代发生了许多变化,官员放假的制度也非常不同。
秦朝没有明确规定假期制度,但官员可以告假,称为“告归”。
汉代规定了休假制度:《汉代法》规定,“官员五天休息”,“休息”是指回家休息和洗澡。一年的假期大约是73天。除了这个类似于周日的定期假期外,汉代还规定了节日假期。在西汉时期,夏至或冬至官员也休息了一天。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隋朝。
汉代魏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官员们“轮换休息”。例如,南朝的梁国每十天只有一个常规假期。后来,从唐朝到元朝的办公休假时间也是如此,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十天假”。
唐宋时期,还有一天、三天、五天、七天的节日。此时,朝廷最重视的是春节和冬至,每次都有七天的假期。据有关资料记载,唐代一年中有53个节日,包括皇帝生日3天、释迦牟尼和老子生日1天。当然,这与唐朝皇帝尊重佛教,认为自己是李耳的后代有关。宋朝有54个这样的假期,但只有18天被定为正式的“休息日”。在其他时候,朝廷官员不得不花一些时间像往常一样工作。但在宋代,没有释迦牟尼和老子的生日假期制度。
[img]816414[/img]
元代只有16个法定节假日。明清时期,节日开始时甚至比元朝还要少,朝廷只规定了春节、冬至和皇帝生日三个主要节日。事实上,端午节和中秋节也变得很重要。但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变化是春节和冬假持续了大约一个月。对许多朝廷官员来说,钦天监应该选择12月20日前后的一天来“封印”他们。大约一个月后,宣布“开印”。冬假可视为对失去常规性假日和节假日的补偿。在这一时期,根本没有正式的假期,但朝廷官员可以随时请假。直到民国时期,星期天才被定为官方的正式假期。
@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节日照顾个人特殊事项,如婚丧嫁娶等。其中,最人性化、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规定:父母在3000英里外,每三年有30天的探亲假;父母在500英里外,每五年有15天的探亲假。儿子和冠礼有三天假;亲戚有一天假。孩子的婚姻有九天假,旅行所需的时间不算;其他近亲婚姻有五天、三天或一天假。父母丧事时,朝廷官员必须强制退休三年,即丁忧三年或守制三年。其他近亲葬事,放假30天、20天、15天或7天;远亲葬事五天、三天或一天。官员老师的葬礼,三天假期。祖父母和父母在忌日放假一天。第五个月有15天的“田假”,第九个月有15天的“授衣假”。宋代大致延续了唐代的假期规定,
甚至比唐代还宽松,但假期需要提前“告假”,期满“销假”。
与唐宋宽松人性化的假日制度相比,元明清时期要吝啬得多。元代最重要的是,官员们全年只有16天的假期。明清时期,除上述父母三年不变的规定外,其余的规定也被废除。如果官员有特殊的事情,他们可以向上级请假。然而,在明清时期,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更受重视。
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人进入中国,他们每周休假一天。1902年,在朝廷颁布的任命学校章程中,第一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全国中高等学校实行周制。不到四年,中央政府也采用了周制。
从古代的假期情况来看,封建社会的假期制度较差,变化较大。然而,一些朝代的规定更加人性化,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来规定假期,特别是关注婚姻和葬礼等假期,这是非常肯定的,也值得今天学习。
古代朝廷官员是怎么放假的?原来唐朝有探亲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