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南京在清朝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对南京的历史研究一直与当时的地位不一致。昨日,经过15年的准备,《南京通史·清朝卷》由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这本书从清初的江宁开始,全面生动地再现了清代南京200多年的政治地位、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辉煌成就。它可以被称为了解清代南京的百科全书,以填补研究空白。“事实上,清朝南京的许多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南京的交通状况也相当发达。南京大学执行主编夏伟中教授告诉记者,清朝南京有“地铁”,三山街也是当年的“出租车站”。
三山街有当时的“出租车”站
清代的一些风俗习惯至今仍有许多保留,甚至影响了南京。“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清代盐水鸭一样繁荣。也有很多地名是清代流传下来用到今天的。夏维中说,这本书还记录了很多我们很少听说过的事情,“就像南京的交通仍然非常发达一样,三山街是今天的交通要道,也是“出租车”站。”
原来,在当年被称为“江宁”的城市里,人们出行时除了步行外,还雇了更多的驴来代步。
[img]816358[/img]
光绪23年7月(1897年),陈独秀赶赴江宁参加江南乡试,亲眼目睹了城市交通状况。他写道:“城厢内外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小驴。在路上,驴子投下了一串铃声,与四只小蹄子的德声相对应。坐在驴背上的人似乎有点诗意。”夏伟忠告诉记者,当年雇驴的停靠点在三山街。
@ 清代最重要的道路体系是由政府管理和维护的水陆交通干线,其中最突出的是驿站,提供易换马、临时住宿等服务。夏伟忠说:“当时的道路建设规划也是一个延续至今的产物。”。
清朝的“地铁”类似于今天的5号线
江宁城的交通状况并不总是以驴代步。为了改变城市“驴、骡、马车即肩舆(轿子)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可以行走”的局面,同时为了加强城市和下关的交通,时任两江总督端方于1907年奏准清廷,动支藩库银40万2,自下关修建铁路入城。1908年12月,该路完工,1909年2月正式通车,贯穿江宁省城。
虽然是铁路,但现在看起来更像是现在的地铁,只是“地铁”。“铁路通车后,有2辆英国机车、4辆卡车、2辆头等、2辆二等联合客车、6辆三等客车和1辆装饰豪华的总督专车。每辆公共汽车可以乘坐80或90人,两辆车南北对面,每小时一次。夏维中告诉记者,这条路全长7.3公里,从下关河开始,跨惠民河,经过栅栏门、三牌楼、丁家桥、无量庵(今鼓楼)、沿着北极阁南麓和两江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的后墙,穿过珍珠河后,今天太平北路东侧向南折叠,从衙门东墙到夫子庙地区。沿线设江口(今港务局三号码头附近)、下关、三牌楼、无量庵、督办等站。
[img]816359[/img]
这条路线与今天的地铁5号线和3号线非常相似。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这条路线?夏伟忠告诉记者:“当时,中国第一届全国博览会南洋劝说会在江宁举行,影响很大。不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鲁迅和茅盾也参观了劝说会议,并被其新颖的技术和壮观的布局所震惊。当时,劝说会议就在沿线,以方便游客。”
学习西方车牌也分为春、夏、秋、冬
从最初的简单交通到城市的“地铁”,清朝南京的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马车和人力车逐渐发展起来,车牌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如今,“限牌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在清末,车牌有一个重要的规定。“不久前,在中华民国南京的一次衣食住行展上,展出了当时的自行车牌照,分为春、夏、秋、冬,并按季更换车牌。事实上,这些都是在清末继续的。夏维中告诉记者,此举是张之洞当时学习西方交通的产物。
当年的牌照不仅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还分为颜色和文字,换季时需要重新更换。除自行车外,当时的人力车、水车也全年发放车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夏维中笑道:“戊戌变法后,我们很多人都在学习西方模式,很多都属于物质层面的学习。“民国以后,《南京陆上交通管理规则》中出现了专门关于自行车的交通法规,包括:手铃要放在车里,一辆车不允许两个人一起坐,晚上开车需要打灯...违规者要处1元以上5元以下的罚款,“这一切都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过程。这本书揭开了清朝南京历史的面纱,填补了清朝南京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南京早在清朝就有[地铁] 类似于今天的5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