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博物馆展出了南京出土的许多六朝铜币。它们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这反映了当时朝廷经济管理失败,人们私下铸造资金,造成货币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以南京为经济中心的六朝是如何实现“暂时繁荣,商人如云”的?
张可,扬子晚报记者
六朝博物馆展出的铜币位于负一楼和一楼的展厅,主要涵盖三国、吴和南朝。前者是一种叫做“大泉”的东西、“半两”铜币:外圆内,篆刻铭文,直径约2厘米;后者以“五泰铢”为主,篆刻的“五”与上下封口相似X",观众可以清楚地辨别出来。与“大泉”相比,五铢钱更小更薄。重量减轻,价值降低。
文献和考古资料为我们再现了六朝人民的经济生活。与纸币不同,铜币没有真假之分,只有优劣之分。铜纯度越高,自然越“有价值”。作为一个六朝人,手里可能有三种钱:前人遗留的、当局铸造的、民间盗铸的。第一种质量高,购买力最强;第二种质量理论上很好,但数量不一定可以使用;第三种是质量最差、形状不规则的“假冒伪劣产品”,经常与铅和锡混合。令人头疼的是,前两种铜钱在流通中,经常被剪铰,从钱上取铜牟利。所以在六朝博物馆里,许多五铢钱被剪得轮廓各异,不再是外圆内方的形状。
[img]816777[/img]
面对这些经济混乱,六朝朝廷没有整顿,而是推波助澜。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嘲讽东晋沈充铸造的铜钱像一片叶子:“今天春天太飘了,谢家轻絮沈郎钱。”;刘宋时期,一些民间铸钱已经到了“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地步。朝廷看到民间货币“越用越小”,甚至发行了四泰铢和两泰铢,导致货币价值一次次贬值。
在这些荒谬政策的背后,朝廷没有能力管理,也不一定想管理。东晋成立初期,中央财政储蓄一度只有2000块,皇帝甚至缺钱。他不知道如何奖励英雄,也没有能力铸造大量正规的铜钱。在稍微繁荣的时候,积累的贵金属会被皇帝挥霍掉。另一方面,政局动荡,战争时有发生,朝廷忽视了经济管理。刘宋、萧梁都有大臣建议“宜罢金钱”,停用货币。
没有钱,买卖什么?答案是粮食和纺织品。由于货币制度的混乱,“以物换物”现象广泛出现。著名将领王玄谟在刘宋时期用一块布买了800个梨子。《隋书·食品志》记载,在六朝最强大的梁武帝时期,铜币仅在南京、苏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城市流通,农村“谷、丝绸交易”,交通州、广州(今天越南、北、广东、广西)外贸用金银购买。
没有钱,并不意味着贫穷,铜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罗宗珍在《南朝货币经济发展》一文中强调,所谓“六朝繁荣”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一部分,仍以自给自足为主,交流仅次要。根据农业经济的说法,商业发达,而不是今天的商品经济。原来,六朝时期,大量人口迁往长江以南,在原本荒芜的南方艰苦发展,王公大臣纷纷建立庄园,自行组织生产。虽然铜币的优缺点不同,但农业生产的粮食和纺织品都是保证质量的“硬通货”,这是六朝繁荣和商家如云的基础。
六朝时期,铜钱像叶子一样薄 老百姓[以物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