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舒家平在讲座中介绍了杨迪皇帝墓的最新发掘和研究成果。自2013年发现杨迪皇帝墓以来,考古学家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勘探面积。杨迪皇帝墓里埋着什么珍宝?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杨迪皇帝?带着疑惑,记者采访了舒家平。
发现残留的砖墓令人惊叹
2013年3月,考古学家在隋末唐初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现了两座砖墓。墓葬规模不大,他们认为工作很快就会结束。然而,墓中出土的一套十三环金玉带震惊了考古学家。据史书记载,从南北朝到隋朝,天子革带附十三环。随后出土的墓志和两颗刻有“随(隋)故杨帝墓志”的男性牙齿证实,墓主是隋杨帝。
杨迪皇帝的墓是方形砖室墓,墓旁边还有一个船形砖室墓,里面睡着了杨迪皇帝的妻子萧皇后。两座墓葬由五部分组成:主墓室、东西耳室、走廊和墓道。杨迪帝墓的主墓室只有3.92米长,3.84米宽,远远达不到帝王墓的规格。隋杨帝死后的居所很寒酸,想起他生前三征高句丽,开大运河的好大喜功。束家平说,这种“寒酸感”与杨迪皇帝的死因和多次迁移有关。公元618年,杨迪皇帝在被宇文化吊死后被草草埋葬。经过多次迁移,他最终被埋在曹庄。萧皇后于公元648年死亡,与之合葬。
截至目前,杨迪皇帝墓和萧后墓共清理了400多件墓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套),其中萧皇后的装饰特别引人注目——12件大小铜钗、1件额托、2件博鬓、几朵花等碎片,饰品有水滴形、荷花形等形状。研究表明,萧皇后的制作工艺包括锤击、捏丝、镶嵌、珠化、镀金、抛光等,工艺复杂精致。
[img]116559[/img]
填补空白的考古价值
经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实验室考古后,萧皇后最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疑似棉花填充物暴露在铜钗断裂处,棉花通过显微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SEM图像清晰地显示,铜钗中棉的显微特征与现代棉相一致,这在考古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唐代出土的棉花极为罕见,萧后铜钗内棉花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空白。”
“出土的陪葬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对促进隋朝历史的研究大有裨益。束家平说。杨帝墓中出土的最重要的陪葬品是十三环金玉步行带。它不仅是中国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步行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的最高级别。萧皇后墓中出土的16个成套编钟和20个编钟,是隋唐时期唯一出土的编钟实物。
在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束家平向记者展示了杨迪皇帝墓出土的四件镀金铜铺,兽面直径26厘米。在以往的考古学中,以建筑构件为陪葬的并不多,历代皇帝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隋朝的杨帝墓以建筑构件为陪葬?束家平推测,隋杨帝在江都宫被迫上吊后草草下葬。后来,当杨迪皇帝的老部门搬到杨迪皇帝身边时,他拿不出像样的陪葬品。无奈之下,他很可能会拆下江都宫门上的门环,嵌在棺材、棺材或墓中的木门上,并将其作为杨迪皇帝的陪葬品。束家平说:“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了类似的镀金铜铺首,可想而知当时江都宫的规模。”
后人评论是非功
几千年来,杨迪皇帝杨光的评价一直备受争议。在舒家平看来,杨光的三个头衔是对他帝王生涯的一个很好的总结。
唐高祖李渊赐杨广“杨”称号,《周书·死法》记载:“去礼远众叫杨,好内远礼叫杨,好内怠政叫杨,肆行劳神叫杨。杨光杀了父亲,杀了兄弟,逼着姐妹,犯了不伦之罪。据唐朝历史学家胡如雷估计,杨迪皇帝即位后八年内,他修建了22个大型公共项目,平均每年征用400万劳动力。这样,土木工程和民力的滥用最终导致了人民的起义和世界的混乱。
窦建德自封“大夏王”后,杨广为闵帝,“闵”字与“怜”、“民”字相称,有怜悯、悲伤之意。杨光第三次下扬州时,看到天下大乱,无法挽回,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但是开车的都是关中卫,他们怀念家乡,积怨颇深。最后,宇文化和发动兵变,逼杨迪皇帝上吊。萧皇后和宫人匆匆用床板做了一副棺材,偷偷埋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后来,杨光多次迁葬,但一代皇帝的结局却如此悲惨。
皇泰主杨东死后,杨光是“明帝”,“明朝”指向四面八方。杨光政治抱负极大,雄心勃勃。《资治通鉴》评论道:“隋朝的繁荣就在这里。”他挖掘长屏障,设置海关,开辟道路,建造长城,建造粮仓,“三驾辽左”,挖掘和沟通大运河。。。项目的背后是他决心改革的巨大努力和精神,这也可以说有利于千秋。
关于杨迪皇帝的评价,扬州双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顾峰表示,在人们的固化印象中,杨迪皇帝是一本消极的教科书,是隋朝后期的政治需要,放大了杨迪皇帝的错误,一些艺术作品的干预,丑化和妖魔化了他。长期以来,杨迪皇帝的建设和发展一直被忽视。杨迪皇帝墓的发现为人们重新认识杨迪皇帝提供了机会。
杨迪皇帝在历史上被妖魔化 建设开拓工作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