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退位发生在宣和七年(1125年),他只有四十多岁。当时,金兵大规模入侵宋朝,军队接近开封。宋徽宗想南下避免混乱,所以他计划命令皇帝王子担任开封牧羊人,留在东京,抵制金人。换句话说,他最初的意图不想放弃他的王位。
《宋史?李纲在《李纲上》中记载,李纲对此表示异议。他告诉大臣吴敏,巨敌猖獗,形势危险。皇帝必须把王位传给王子,这样王子才能命令世界,吸引英雄,以足够权威和合理的头衔保存国家。李纲最后说:“苏宗灵武之事,不建号不足以复邦,而建号之议不出于明皇,后人惜之。“在这里,唐玄宗西逃入蜀,苏宗在灵武即位的故事指出,如果皇帝不主动把王位传给王子,他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王子不在位,他的威望不足以维持整体形势,很难拯救国家。第二,王子要想维持大局,只能自己登基。那时,内禅的讨论将不再是皇帝的主动和自愿,这将使宋徽宗像唐玄宗一样陷入非常被动的境地。李纲的提议与部分大臣达成共识,这也成为宋徽宗决定内禅的关键原因。因此,徽宗“内禅,以道君号退居龙德宫”,不久就仓皇南逃。
[img]814951[/img]
命运似乎和宋徽宗开了个玩笑。金兵围攻开封失败,于是撤军,立即回到徽宗北部。但不久之后,金国再次入侵宋朝,这次直接俘虏了回族和秦皇帝。内禅并没有让徽宗避开军队,几十年的和平天子,成为金国阶下的囚犯。
徽、钦二帝被俘后,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为宋高宗。高宗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单是内禅就搞了两次。他第一次宣布退位时只有二十多岁,完全是出于被迫。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将领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杀害了高宗周围的宠臣和宦官,形势一度十分紧张。苗、刘二人要求高宗逊位,传给不到三岁的王子赵敷,由高宗的姑姑隆佑太后(宋哲宗的皇后)垂幕听政。
高宗别无选择,只能答应退位,搬出宫殿,住在显忠寺。大臣张军与吕一浩、张军、韩世忠等人一起出兵平叛。在压力下,苗傅和刘正彦要求赵构复位,以保护自己。因此,在退位20多天后,高宗再次登上了王位。由苗和刘主导的禅宗几乎闹剧了,他们俩最终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
绍兴32年(1162年),时隔30多年,高宗再次宣布退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即后来的宋孝宗。与上次内禅不同,这次是完全自愿的。此时高宗只有50多岁,年富力强,为什么要退位?一个重要因素是,高宗面临着与当年徽宗非常相似的情况,即金国南侵的威胁。就在前一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举全国南下攻宋,高宗想出海避敌,被臣下劝阻,勉强决定亲征。在南宋军队的拼命抵抗下,金国军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后来金国后院起火,完颜亮死于兵变,金军无功返回。
[img]814952[/img]
尽管形势逐渐缓和,但这场战争意味着宋金和平协议“绍兴和议”成为一纸空文,两国关系处于悬而未决的战争状态。这不得不让高宗心有余悸。国事纷繁,他无意清理。如果金人再次南下,他以皇帝的尊重弃国避敌,他将为士大夫阶层感到羞耻;但退位后,以太上帝的身份避敌是很自然的。对危险局势的恐惧和对繁重国事的倦怠使高宗决定内禅。他的禅位御札上有这样一句话:“(自己即位以来)怕不克任,忧勤万机,弗更遐逃,思欲释放重负,以介寿藏……”
为什么现任皇帝[生前退位]事件在两宋之际多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