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君主侧是指清除君主旁边的亲信和奸臣,也是指藩王起兵反对朝廷的政治手段。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唐朝、元朝、明朝发生了四起著名的“清朝君主侧”事件,其中只有明朝燕王朱迪成功。
一、刘濞
(前216-前154年),沛县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侄子,西汉诸侯王,性格凶猛勇敢。公元前196年,20岁的刘杰被封为沛侯。后英布谋反的时候,刘杰和刘邦一起打破了英国布军。公元前195年,刘杰被封为吴王,管辖东南三郡53个城市。因为西汉皇帝追求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壮大和傲慢。刘英在中国铸造了大量资金,扩大了军队,并接受了能人异士来扩大他们的势力,并试图篡夺王位。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继位后,感受到同姓藩国的威胁,采纳了御史大夫贾谊的建议,开始削弱诸侯势力的权力。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继位后,采纳了御史大夫赵错的建议,削夺了王国封地,于是刘英开始与楚赵等国合作谋划叛乱。公元前154年,刘英带领楚赵等七国以“清君侧”的名义公开叛乱。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后,刘英兵败被杀,封国被废除。
[img]814911[/img]
二、安禄山
安禄山(703-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原姓康,父亲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突厥人。因为父亲早逝,他从小就和母亲住在突厥部落。后来,他的母亲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兄弟安延偃,改姓安。开元初年(713年),突厥部落分裂。他从突厥逃到大唐,后来得到了赏识,在朝廷工作。由于安禄山欲望的扩大,他目睹了唐朝的政治腐败,造成了叛乱。安禄山与首相杨国忠的不和,为安禄山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天宝14年(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联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被称为“安史之乱”
第三,梭罗帖木儿
(????????—1365年),又称波罗铁木儿,元末将领,蒙古散只唐氏,四川省左丞相回答失去八都鲁之子。早年,他从父镇压元末红巾军起义,多次击败红巾军,杀死红巾军将领,晋升为中书省平章事务。后来,波罗帖木儿和另一位元朝将领都卷入了元末宫廷党争。直到23年(1363年),他与扩廓帖木儿争夺山西和河北。第二年,王子爱猷识理达腊迫使元顺皇帝解除波罗帖木儿的职位。后来,王子命令扩廓帖木儿出兵攻打波罗帖木儿。直到24年(1364年),波罗贴木儿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部分,王子流亡到扩廓帖木儿的属地太原。直到25年(1365年)波罗贴木儿战败,最终为元顺帝密派刺杀而死。
四、朱棣
朱迪(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年名“永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同年六月,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年号“建文”,是建文帝。建文第一年(1399年),由于藩王势力日益扩大,建文帝接受了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削藩。北平的燕王朱迪对此极为不满。他以“清君侧”的名义出兵谋反。建文帝派兵镇压,但朝廷屡战屡败。建文四年(1402年),朱迪率兵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自立为帝,改元为“永乐”,为明成祖。
中国历史上四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只有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