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南京博物馆四年多的考古发掘,位于兴化东台交界处的蒋庄遗址首次露出真面目,这是良渚时期的文化遗迹。从5000年左右开始,祖先们在这里生活了大约几千年。2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进行了论证,认定考古意义重大,不仅突破了良渚文化北但长江的传统学术观点,还首次出土了良渚时期的大量先民骨骼。通过现代科学检测,隐藏在骨骼中的中国文化基因有望被破解。
目前,良渚文化晚期墓地仍保留在考古现场。墓地只比一个人大一点。大多数墓地的骨头保存完好,而有些墓地只堆放白色碎片。南博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表示,白色碎片是焚烧后的骨骼,考古学上称之为“烧骨葬”。整个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清理了280个墓地。出土的文物包括近1200件文物,如玉璧、玉聪、石斧、陶鼎、骨钩等。值得一提的是,男性使用的石斧、插头和女性使用的陶器轮没有出现在同一个坟墓中,反映了性别与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
[img]812451[/img]
出土的文物也令人惊讶。直径约20厘米的玉石像新的一样闪闪发光;石制的石头、刀和箭头被抛光,像玉一样光滑。@ 除此之外,这里出土的陶器在1000年内与杭州良渚文化核心区300公里外基本同步,良渚文明的辐射力可见一斑。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告诉记者,如今,学术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有城墙、水利工程、农业区和贵族墓地的良渚古城已经是一个早期的国家。与以青铜为代表的夏商周文明不同,良渚文化以玉为代表。传统观点认为,良渚文化的范围主要是环太湖,北部不超过长江。但这一次填补了长江以北良渚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
考古学出土了234个骨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主席王伟称为“最重要的发现”。在过去,良渚文化考古学中基本上没有发现可以进行科学检测的骨骼。事实上,骨头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通过DNA检测,我们可以判断同一墓地的死者是否有亲属关系,以及这些人是否与以前的松泽文化和后来的吴越文化相同;检测骨骼中碳13和氮15的比例,可以推测先民食谱中的肉类和蔬菜比例;锶同位素检测可以推测原住民与“局外人”的比例,看看当时的人员流动情况;通过最先进的碳14检测,它还可以将死者的生活时间准确地延长到几十年;综合多骨,也许可以恢复肖像,看看当时的人是什么样子的。王伟说:“这些骨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库。科学检测将使我们对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活有更详细的了解。王伟说:“这些骨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基因库。科学检测将使我们对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活有更详细的了解。”
在一个黑陶罐上,祖先们用锋利的武器画了一幅狩猎图:一头还在挣扎的野猪被绑在树枝上,另一边是一只正在奔跑的鹿。
四五千年前,祖先们有丰富的食谱。剑桥大学负责动物考古学的董宁宁博士告诉记者,目前有2700多块动物骨骼被发掘整理出来,其中70%以上的鹿科动物,如麋鹿和梅花鹿,鹿有舔盐的习惯,为祖先伏击狩猎提供了机会。
出土的鹿角有切割和抛光的痕迹,祖先用它们来生产劳动力。从骨骼分析来看,猪骨约占15%,是驯化的家猪。@ 遗址还出土了少量的狗和牛的骨头,但牛很可能不用于栽培。一方面,在考古学中没有发现耕作工具,另一方面,在少量的牛骨中也没有发现由高强度劳动引起的关节损伤。董宁宁说:“在中国南方,虽然驯化动物的技术和条件已经成熟,但驯化需要喂养和照顾动物,需要等到动物长大才能吃。相比之下,狩猎的回报更快。”
肉是奢侈品,不可能作为主食,那么蒋庄良渚人主要用什么果腹呢?负责植物考古的吴文婉博士告诉记者,植物遗物的种类至少属于18科21科27科,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时的水稻技术比较成熟,所以米饭是主食之一。此外,芡实和菱角食用最多,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剩余的碎片和碎壳,说明先民生活的地方水网密布。@ 甜瓜等瓜果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吴文婉猜测,祖先不仅有农田,还有菜园,杏、桃、枣等果核表明周围有林地。
骨骼受损,暴力损伤是什么?
有一种现象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注意,即墓骨有大量暴力损伤的迹象。
据考古现场负责人甘康源介绍,一名40多岁的女子埋葬在243号墓中,骨骼保存完好,但缺少一只右手;56号墓主是一名40多岁的男子。他的其他骨头都在那里,但他的头消失了;150号墓的墓主是一名40多岁的女子,她的顶骨被一起切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158号墓。墓主是一名40多岁的男子,埋葬时,它被放置在一个用粗木清空的船形棺材中。骨头大致分散成人形。棺材里还有一具无头女性遗骸。棺材外有六根头骨,其中一根只有顶骨和一些额骨,也被切割。
由于位于良渚文化圈的北方边界,有如此多的暴力伤害痕迹,一些专家怀疑这是否是一个具有军事性质的聚落。虽然早期的古国可能无法像后代那样直接控制广阔的领土,进行军事行动,如边境保护、远征和北伐,但它位于文明的边界,与其他文明接触,很可能会发生更频繁的战斗,造成人员伤亡。
考古学出土了234个骨架。考古学家朱晓汀博士负责人骨鉴定和研究,将蒋庄遗址与徐州梁王城遗址的祖先骨进行了比较。后者位于徐州,属于大汶口文化。统计显示,15-35岁的死者约占蒋庄遗址墓葬的67%,比梁王城遗址高20%,而36-55岁的死者只有20%左右,而梁王城遗址达到40%左右,说明蒋庄遗址的祖先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这不是自然环境造成的。
然而,蒋庄遗址祖先的起源和趋势仍然是一个谜。大约5000年前,良渚先民从何而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提出问题。根据已知的考古发现,我们能勾勒出良渚玉文明迁徙的“玉之路”吗?大约4000年前,这里的文明突然消失,人类活动的遗迹直到汉代才再次出现。为什么祖先放弃了这里?原因是气候变化还是部落战争所有这些都需要探索。
长江以北首次发现良渚文化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