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医院最初位于北京正阳门东江米巷,现在靠近东交民巷西口路北。“太医院”匾额悬挂在太医院的大门上。大门前左边是“土地祠堂”,右边是“倾听差异”。
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具有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保健局四大功能。
康熙32年(1693年)5月,康熙帝因疟疾从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金鸡霜(奎宁)中康复。光绪24年(1898年)9月4日,法国驻华大使馆多德福博士为光绪帝的诊断开了药。然而,太医院一直专注于中医。
御医职掌主要有八项:侍直、进御、胡从、奉差、储药、祭先医、视狱囚、施药等。侍直,各以专科,分班轮值,在宫中称宫直,在外庭称六直。宫直在御药房和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昌春园、圆明园)值班。胡从、皇帝巡逻、御医或奉旨点使用,或按班轮值,将药材装载到夫马、车辆、账房等物品上。@ 太医奉旨前往王府、公主府、文武大臣等。对监狱囚犯、瘟疫患者等进行治疗。@ 御医不一定能给皇帝看病,也不一定是御医。
[img]809291[/img]
来自全国各地的御医,从民间医生、举人、贡生等有职称的人中选拔精通医理、愿意为宫中效力的人。例如,康熙时期,北京同仁堂创始人乐显阳曾担任太医院官员。他的儿子凤鸣继承了父亲的事业。雍正时期,同仁堂供奉皇家药房的宫廷药材,前后八代,188年。太医院还设有培养医务人才的教学厅。只有经过六次寒暑,通过考试,才能被录用为医生或医生。他们的晋升,六年考一次,成绩合格,没有错误,一次晋升。考试受八股文影响,如一次题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还重视书法。太医开药方,字迹端好。这种人事就业和晋升制度的优势是:一是将考试和转移限制在医院内,转移和转移较少,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二是皇家医生、官员、医生采用考试方式选拔,选择最佳就业,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
工资待遇太高的医院使月银三两,左右医院判决,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两,官目,医生月银一两五。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生每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而一个普通的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工资较低。
《明史·职官志》记载,给皇帝看病有六个要点:一是组成团队,医院使者、御医和内臣共同负责,相互监督。二是会诊,共同诊断。三是共同选药,联名封记药。四是共同监测煎药。五要共同尝药,即每两剂合一,煎熟,分为两器,一个御医,内臣先尝,一个进御。清朝比明朝更严格:一器由御医、法院判决、内监依次服药;另一器进入皇室。六要脉案方剂存档备查。
药房设有药库储存药品材料。药品材料按定期给价,由药品经销商采购,内部药房医生切割加工。清宫药房名称多,如皇家药房、寿药房、东药房、西药房、内药房、外药房、乾清宫药房、武英宫露房、长春宫药房、永和宫药房等。具有储存药物、油炸药物、制备药物等功能。
[img]809292[/img]
著名医生不是皇家医生,皇家医生不是著名医生。清代医学比考证更重要,没有解剖学。康熙皇帝的人体解剖学作品尚未出版,更不用说其他人了?著名医生王清任晚上解剖死刑尸体,参考兽兽和动物,为中国人体解剖学开辟了一座山。后来,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学经典精义》中得到了推广和发挥。
解密明清太医院:御医不能给皇帝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