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的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省奇州(今湖北省奇春县)。李时珍深入人心,多次向农民、渔民、樵夫和药农征求意见,并致力于实践。他上山采药。他深入现场进行了各种必要的调查,投入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走遍了全国。近30年来,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写了《本草纲目》一书,系统总结了明代以前的药物。《本草纲目》对药物进行了分类,首先是纲目,其次是药名、产地、形色、气味、性能等,共16卷,52卷。《本草纲目》的巨大成就不仅体现在医学上,还体现在天文学、地理学、化学、植物学等方面,堪称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img]802607[/img]
奇花异草带来的乐趣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家庭。李时珍的祖父是一名铃医,他背着药箱,摇着串铃,一年四季都在城乡奔波。李时珍的父亲李彦文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勤奋好学,努力学习。他是齐州著名的医生。他的父亲李彦文不仅读经书,医术高超,而且非常注重实践,临床经验丰富。因此,李家在齐州深受当地人民的尊敬。
李时珍从小就喜欢花草。李家后园里种满了父亲李言闻从世界各地收集的草药,如牡丹、牡丹、水仙、贝母、山茱萸、金冬、剪春罗等。小后院几乎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
当时6岁的李时珍经常和父亲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给药草浇水、培土。很快他就认识了很多草药:蒲公英开黄花,土茯苓开白花,牵牛花开喇叭形紫花。看到儿子出人意料地喜欢花草,李言闻耐心地回答了儿子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父亲也给他讲了很多关于花草治疗的功能。父亲的启蒙教育在李时珍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鲜艳美丽的花草不仅美丽,而且能治病。因此,李时珍对花草越来越感兴趣。
随着李时珍的成长,他和哥哥果珍和其他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去了更广阔的大自然。他们经常去李家门前的雨湖和附近的凤凰山玩耍。山上花草树木繁多,湖边各种花鸟鱼虫,都是李时珍当时认识自然的好地方。渔民、樵夫和农民都成了他的老师。李时珍不仅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丰富的知识,还养成了虚心学习、追求真知的好习惯。这对他今后立志学医具有重要意义。
怀疑医学书籍
李时珍从小勤奋好学,受到全家人的青睐。他的父亲李彦文也非常重视他的教育。他用各种方法培养儿子追求知识的兴趣。他不但教李时珍一般考试必读,还教他一些医学知识。上山采药时,李时珍也经常被带到身边,让儿子亲眼看到药草的生长状态,增加实践知识。李时珍的药物学知识在这种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下迅速增长,他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当他流畅准确地背诵《尔雅》中的《释鸟》时、在《释兽》章的全文中,父亲李言闻感到非常惊讶,他不禁承认,小李时珍有着非凡的记忆力和强烈的求知欲。
李时珍家里有丰富的医学书籍。当他读这些书时,他发现许多关于药物的书并不完全可靠。他决心纠正药品书中的错误,并补充新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李时珍喜欢通过个人实践来理解医学书籍中的一些问题。
有一次,他问父亲:“医学书上画的24个斜方块的图案是什么意思?”父亲说:“我们这里有白蛇。你不知道在山上抓一条吗?”于是,李世珍独自爬上凤凰山,在洞穴附近抓住了一条白蛇。他仔细地看了看,白蛇确实有24个斜方形的图案。这真的相信医学书中的说法。
还有一次,李时珍听说在均州(今湖北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非常罕见的果子叫锤梅,人吃了可以长寿,他决定亲自去山上看看。当李时珍在半山腰的一座寺庙里休息时,寺庙里的老人听说他要上山采摘锤子,担心地对他说:“你不能去。皇帝命令锤子只能由皇室采摘。人如果采了,就要问罪。李时珍心想:“锤梅是天生果树,不是皇帝自己种的,为什么不能碰呢?一定要弄几个回去,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效果。“那天晚上,李时珍趁着月光从小路上爬了山,采了几颗锤子,连枝带叶也折了几枝。回家仔细研究后,发现锤梅原本是榆树的果实,吃了根本不可能长生。李时珍忍不住笑了起来,从此他更坚信只有亲自练习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救死扶伤的决心
经过几次亲自上山实践,寻找正确的医学理论,李时珍悄悄地下定决心要做一名艺术高超、妙手回春的好医生。
[img]802608[/img]
然而,李时珍追求知识,立志行医的兴趣和理想,却给父亲李言闻带来了忧虑。在封建社会,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在剥削阶级看来,医生从事“小道”,就像算命、卖卦、看风水的人一样、“贱业”的人,被鄙视。他们随意呼唤医生为自己服务。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仅有钱有势的孩子,普通读者也拒绝轻易当医生。李言闻父子两代为医,遭受了达官贵人的鄙视和欺凌,这种痛苦的经历,使李言闻决心改变李家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李彦文多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聪明好学的李时珍身上。他固执地为李时珍选择了一条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
从那以后,他的父亲李彦文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李时珍的医学问题,他绝不会让李时珍像自己一样轻易成为一名医生。
因此,李时珍从12岁起,就在父亲的严格监督下,离开了自己喜爱的山林湖滨,关在家里读经书,写了八篇文章,准备参加乡试。
当时,这种参加科举考试的理想是几乎每个学者的最终目标,也是展示家庭的唯一途径。然而,李时珍并不高兴。在科举考试的限制下,阅读已经成为繁文缛节和心灵的同义词。
14岁时,聪明的李时珍赢得了学者。李时珍在科举考试中的小成就给了他的父亲李燕一个巨大的希望。他越来越觉得他为儿子选择的科举考试是正确的。
但是@ 李时珍没能像父亲向往的那样顺利地走在仕途上。经过几次科学考试的失败,李时珍逐渐长大。他决心彻底放弃科举之路,而是重拾童年梦想,成为一名帮助世界的行医者。
李时珍选择了一条当时根本不受称赞的道路,背离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所谓“平坦之路”。然而,他以救死扶伤的梦想和毅力,成为了一代传承中医的大师。
李时珍的故事,李时珍从小努力学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