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与儒家并称“显学”,与道家也是成分庭抗礼的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就归墨”,就是这种情况。然而,从秦汉到汉初,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学术流派突然消失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对墨家来说已经不多了,以后也很少有人提到。人们只知道这个学派的真实情况,却很少知道。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墨子书被误收入其中,这就导致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现在想想,真的要感谢那位粗心的《道藏》编辑,正是他的误收,为我们保留了一本珍贵的学术经典。
[img]794513[/img]
今天读墨子书,内容广泛,思想深刻,不难发现。然而,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总是困扰着人们。在这方面,许多墨水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口径大致相同。即墨家思想本身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所有这些分析都是合理的,但所有这些分析都没有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问题。先秦诸子学会了汉代,或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痕迹可寻,只有墨家,却像谜一样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要解决这个问题,似乎不仅要局限于对其理论的分析,还要另谋出路。
在我看来,墨家学派突然消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学派的组织特征和行为特征。
墨家是一所理想崇高的学校,这种理想,就是公天下,兼爱天下。面对理想又该怎么办?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正是这种实践自身社会理想的需要,使墨家成为先秦众多流派中唯一一所组织严格的学派。墨者称自己的领袖为巨人,奉巨人为圣人。事实上,墨子是第一个巨人,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也是这个团体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不仅如此,墨者还有严格的自律精神,他们“用绳墨自矫”,严格要求自己。所谓绳墨,就是木匠用来取直墨线。正是这种“以绳墨自矫”、严格自律的特点是这所学校被称为墨家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他们的眼睑黑或墨子被纹死。
[img]794514[/img]
通过将上述分析与其他数据相结合,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墨家的整体形象:这是一所具有领导力、理论性和组织性的学校。他们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实践。墨水工人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他们认为维护公理和道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知识渊博的工人。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和执着,墨者才有勇敢的精神,为了公理和道德,他们才能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西汉初年的陆贾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书则说,墨家人,“都能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跟”。这些都是墨家献身精神的真实记载。墨家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大多以有组织的群体形式出现,因此这种奉献很容易表现为集体行为。据《吕氏春秋》记载,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封,他与弟子183人无一后退,全部战死!在当时的混乱世界里,这样的事件,于墨家想非一端。
再看著名墨子止楚攻宋。墨子反对战争,停止了楚攻宋。一方面,他一路独自去楚以止楚。另一方面,他派禽滑厘等300弟子帮助宋守城防范意外。幸好墨子止楚止住了,若楚王好说不听?以楚之强而宋之弱,一旦楚王加兵于宋,不仅宋国难以保护,墨子和三百弟子的命运也难以形容。以墨家宁死不屈、义无反顾的精神推想,他们没有人会退却,宁愿死。墨家有多少弟子?
[img]794515[/img]
我常常想起秦汉时期的田横。田横,齐人,当初与刘、项同时起兵反秦,几年后,刘邦称帝,田横与五百壮士败亡海岛。为了长远计划,刘邦派使者软硬兼施召横,田横不得不和二门客一起去洛阳。走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对两位门客说:当初我和刘邦同时起兵,现在一个是天子,一个是被俘,我深感羞愧。事实上,刘邦想看看我的脸,烦两个人把我的第一名献给了刘邦。于是自杀。二门客如诺,献田横首于刘邦。刘邦大为叹息,于是以王礼葬田横,拜其二门客为都尉。埋葬后,二门客在田横墓侧自掘坑,然后双双自杀。刘邦更是惊叹,派使者到岛上召集500名壮士加重使用。岛上500名壮士从使者那里得知田横死亡的消息后,没有人召唤他们回答刘邦和田横——全部自杀!
我经常想,田横是墨家吗?田横是巨人,500强人是墨家吗?如果不是,他们重义自杀、慷慨死亡的精神和行为与墨家有多相似!如果是这样呢?他们可能是最后一批墨家!
[img]794516[/img]
墨家的总体特点是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严格的组织为标准,以甘愿为理想而献身。当他们以集体和群体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和实践时,他们可以表现出一种力量。然而,悲剧性的结果可能就在其中:当这个群体受到强烈的打击时,他们对正义和理想的坚持,以及他们宁愿死也不愿退缩的精神,结果不是崩溃,而是一寸草。土崩瓦解还可以收拾,寸草无生不可持续!
墨家的突然消亡能这样解释吗?
为什么墨家会突然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