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人将她的尸体抬到驿站的院子里,请陈玄礼等几位主要将军进来验尸。陈玄礼看完后,这才脱下盔甲,向玄宗磕头谢罪。陈玄礼说:“杨国忠祸国祸民,以致生灵涂炭,陛下迁播。臣等为了国家,矫诏杀了他,真是罪该万死!显然,陈玄礼知道玄宗是个懂人,也就不再提杨国忠谋反的事,直接提出了自己杀他的理由。
[img]781307[/img]
那么,唐玄宗是怎么回答他的呢?玄宗说:我不知道人,就业不当,最近我也慢慢意识到。最初准备去四川杀他,但现在你提前实现了我长期以来的愿望,我也准备奖励你,怎么能说有罪!陈玄礼听了玄宗的话,迅速带领士兵们高呼万岁,士兵们终于分散了,整顿了队伍,重新开始。马伟的变化即使基本上结束了。
贵妃之死的千古谜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政变呢?我认为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首先,马伟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辞海》中提到的马伟坡是这样解释的:“唐安史之乱,玄宗从长安西到成都,在这里吊死了杨贵妃。”当人们提到马伟的变化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杀死杨贵妃。
[img]781308[/img]
但事实上,马尾之变从本意上讲,绝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宰相杨国忠。正如我们所说,杨国忠当政后,基本上没有做任何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此外,杨国忠无法逃脱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玄宗逃亡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已成为众矢之的。不仅禁军士兵想杀他,从王子到普通人,没有人不恨他,也不想杀他。正是在这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怒的普遍情绪下,陈玄礼发动了禁军士兵,造成了马尾的变化。据说杀杨国忠是政变的主要目标。至于杨贵妃的死,很大程度上是杨国忠牵连的结果,只能说是这件事的副产品。
第二,既然政变的目标不是杨贵妃,为什么杨贵妃后来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主角?我认为这是人们的心理问题。什么心理?首先是对弱者的同情。在乱军中死于非命的弱女子,在任何时空背景下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更何况是杨贵妃这样的绝代佳人。有一种说法是“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在所有的悲剧中,还有比美女惨死更动人的吗?也正是这样,人们才会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编出许多贵妃不死的故事。最有影响力的是杨贵妃被侍女替死,我后来流落日本。
[img]781309[/img]
20世纪80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曾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所以,杨贵妃有没有可能逃过一死,东渡日本?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你知道,虽然唐朝和日本有贸易往来,但由于航海能力的限制,道路仍然充满了艰辛。以鉴真和尚为例,他在太平时期东渡日本,前后经历了11年,经历了5次失败才最终成功。杨贵妃,一个弱女子,在兵荒马乱中,怎么能通过漫长的敌占区渡海成功呢?这些传说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第二种心理是缅怀盛世。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盛世一去不复返,生活在唐末的人们对那段稳定繁荣的历史产生了深深的记忆。此时,集丰满艳丽、能歌善舞、荣华富贵于一身的杨贵妃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繁荣的象征。她的惨死,也成了盛世终结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马尾变化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其悲剧意义逐渐增强。也就是说,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政变的主角最终从杨国忠变成了杨贵妃
学者:杨贵妃不可能逃过一死东渡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