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禹治水
夏氏族成员是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在《国语·周语》中,据说枪作为夏族首领被封为崇,故称“崇伯枪”。
[img]771150[/img]
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大河南岸中岳嵩山的崇氏部落首领。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有崇氏和共工氏,都是治水经验丰富的部落。尧舜时期,为争夺王权,枪与共工先后对尧舜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枪,为“崇伯禹”。这说明夏族早期活动在崇山附近。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许多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枪被四岳选为治水领导,持续了九年,最终失败了。
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他不善于团结民族和其他部落。据《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反对枪领导治水,因为他认为枪方命倒下,毁了善类,这表明许多部落在领导治水时对他不满。《尚书·洪范》和《国语·鲁语》中也提到了“防洪”,说明防洪的方法主要是用土木堵塞来屏障洪水,也许这也是防洪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枪治水失败后,死于东方黄海滨的羽山。
[img]771151[/img]
禹是枪的儿子,枪死后,禹受命,并与共工氏等多个部落合作,在伊、洛、河、济地区,逐步开展治水工作。
于放弃了“堵”的治水策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即根据地形,疏导高地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大部分居民都集中在大平原边缘地势较高的地区,纷纷迁移到相对较低的原野,开垦肥沃的土地。植被茂盛、动物繁殖的土地已成为人们愿意定居的地方。
为建立封建世袭国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因为禹水治水有功,促进了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来自三皇五帝时代泛滥的黄河。由于洪水长期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大禹动员中华民族开展了20年的治水工作,不仅前所未有地团结了中华民族,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声誉。洪水治愈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权。
[img]771152[/img]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工作焦虑,居外13年,不敢进屋”,其刻苦精神受到后人的赞扬,治水过程也促进了各部落人民的团结。
防水:枪与禹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