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七步诗,《洛神赋》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但是曹植在《洛神赋》中写的洛水之神是谁呢?
甄后是曹丕的妃子。作为一个小叔子,曹植实际上感动了他的爱。这是兄弟之道,是他的不义,是君臣之道,是他的不忠。不义不忠,大逆不道,是什么体系?因此,自古以来,就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来辨别伪真,批评和批评。
[img]770218[/img]
唐彦谦曾经说过:“我瞥了一眼游龙,对陈王一事无成感到恼火。”陈王指的是曹植。宋人刘克庄说,这是一件好事,就是“甄后的事情是真的”。明人王世贞说:“让洛神见之,笑子建(曹植字)破父耳。”清朝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人。
将他们的论点结合起来,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曹植不可能爱上他的嫂子。他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写《感甄赋》。丕与植兄弟之间的政治斗争非常紧张。曹植写《感甄赋》不怕掉头吗?
二是谋兄妻,这是“禽兽之恶”,“它有污其兄弟的妻子而其兄弟晏然,污其兄弟(指明皇帝)的母亲而兄弟晏然,情况是皇帝吗?”
@ 李善引用《记》中提到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的枕头,并将枕头送给曹植,“里老所不为”,更不用说皇帝了?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纯粹是胡说八道。
[img]770219[/img]
第四,《感甄赋》确实有自己的文字,但“甄”不是甄后的“甄”,而是胡城的“胡”。“胡”与“甄”相连,所以是“感甄”。写这篇文章前一年,曹植任胡成王。
第五,《洛神赋》一文是“托词米妃送心文帝”,“也屈子之志”,“纯粹是爱君爱阙之词”,也就是赋中所说的“长寄心于君王”。
后来,人们否认这种感觉只是重复这些观点。如果增加,只是说14岁的曹植不太可能向曹操求婚,24岁的已婚妇女。
对立的是小说传说和一些诗人,有的作者干脆认为洛神就是甄后。
《太平广记》331卷《萧旷》和《类书》32卷《传奇》都描述了萧旷与洛神女的恋情。洛神女说:“妾,即甄后...妾是慕陈思王的才华,文帝愤怒而幽死。后来,灵魂遇到了洛水,叙述了它的冠冕。因为感觉而赋予它。”
在他的诗中,李商隐多次引用曹植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能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甄后》一章中,甄后骂曹操、曹丕,说“丕不过贼父子庸子耳”,连父带子都骂。后面还有一句评论:“陈思时一见,《感甄赋》不虚作。”
[img]770220[/img]
纵观几千年的争论,对立双方都没有拿出足够直接的证据来解释是否是感甄,大部分都是推论。
如果是感觉筛选的作品,用什么确凿的材料来推翻否定者提出的六个问题?如果不是为了感觉筛选,曹植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洛神赋》?如果说是靠君臣之道,作为一个在政治上屡遭兄弟迫害的曹植,会不会在《洛神赋》中产生如此真挚的感情?似乎不可能。这一切仍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
未解之谜:谁是洛神赋中的神秘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