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东汉名将,早年丧父,但少年有大志,最终得偿所愿,成为一代良将。但他为何缺席“云台二十八将”龙虎榜呢?
光武帝刘秀在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二月去世,他的第四个儿子刘庄继位为汉明帝。
[img]765105[/img]
网络配图
刘庄登基后,所有施政纲领基本尊重光武旧制。历史上,刘庄倡导儒学,大兴文教,注重刑名之学,他大权独揽,一言九鼎,绝不容忍权臣干政。刘庄从西汉败亡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教训,严禁后宫干政,并命令后妃亲属不得封侯赐爵。同时,他也非常害怕跟随刘秀建立东汉的英雄和勋爵,严格防止这些能人培养私人势力,以至于他们没有失败。汉明帝派将军窦固远征北匈奴,以消除北方强邻对汉塞的致命威胁。后来汉明帝遣班超越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遣子赴汉为质,表示与北匈奴划清界限。东汉政府重置西域都护府,汉军重兵压境,北匈奴被迫西逃。汉明帝在位期间,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早在西汉末年,沿着丝绸之路逐渐东传的印度佛教就开始在汉明帝统治期间成长和流行,并逐渐成为当地宗教道教的主导地位。@ 在汉明帝统治期间,吏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稳定和平。
永平三年(公元60年),巩固帝位的汉明帝刘庄感受到了辅助光武中兴的功臣,于是命画家描绘28把形象挂在南宫云台阁供人们敬仰。这28位将领为刘秀东征求意见,浴血奋战,为东汉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云台28将”以大司马邓禹为首,其次是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杜茂、寇迅、岑彭、冯异、坚刹、傅俊、王霸、任光、朱佑、李忠、景丹、祭遵、盖延、万秀、万秀、万秀、耿纯、臧宫、刘植、刘龙、马武等28人。两汉三国时期的大多数人似乎都喜欢取单名。
[img]765106[/img]
网络配图
“云台二十八将”的地位相当于开国元勋。据说汉明帝命人画28位英雄的样子悬在云台阁后面,经常祭祀祭祀。后来,他命令人们添加窦融、王常、李通和卓茂的肖像。东汉开国英雄由28人变为32人。
但仔细检索历史文献,却发现“云台二十八将”序列中似乎遗漏了一位著名的虎将——伏波将军马援。就名气而言,似乎只有战功赫赫的大司马邓禹和淡泊名利的“大树将军”冯异能在“云台二十八将”中与他相提并论。自建武四年以来,马援为刘秀执鞭坠蹬,跟随他到处作战,做出了许多贡献。马援勇敢足智多谋。据说他曾经发明过用米堆成山川的形象,类似于今天的军事沙盘,为刘秀演示了进军路线,赢得了刘秀的赏识,被誉为军事奇才。在东汉草创之初,马援率军讨平岭南,兵锋指出,最远到达交趾(今越南)中部。到目前为止,岭南还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留下的许多遗迹和神奇传说。如此著名、居功至伟的虎将,却未能进入云台阁二十八功臣神位。为什么会这样?是汉明帝刘庄无意中疏漏,还是有别的玄机?
秦汉时期,“伏波”的称谓是一种特殊荣誉,必须有大功才能获得这一荣誉。曾跟随刘秀东征西讨,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军功如此显赫的马援马伏波,却未入云台阁图片功勋榜。汉明帝刘庄的举动显然对伏波将军不公平。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有大臣问明帝:“为什么不画伏波将军呢?”明帝有些尴尬,却笑而不回答。原来,马援的女儿嫁给了明帝,成为了皇后。伏波将军是明帝的岳父。为了避免翁婿的嫌疑,避免前朝外戚专权的悲剧重演,不忘初心、言行必行的汉明帝刘庄不得不冤枉他的老泰山。
[img]765107[/img]
网络配图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六·显宗明皇帝上》记载了此事:“马援与椒房之亲,独不和焉”。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瞬间就是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多少剑影黯淡,声音和鼓角的争鸣消失了。英雄们的伟大成就总是被雨吹走,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背影和一串熟悉和陌生的名字符号。
为什么马援缺席【云台二十八将】龙虎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