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满江红道出了一首歌,靖康耻无齿难忘的悲愤之情,靖康耻的悲剧为何说他与王安石有关?大家一起来看看。
[img]763340[/img]
网络配图
王安石文思敏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从现实中汲取实用知识,从周礼、荀子、韩非子、商鞅等法国古典经籍中学习基础知识。而且王安石更喜欢老子,也很关心佛教,是一位胸襟开阔、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官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还在,后来谁和子争先。“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它也擅长诗歌,流传最著名的是《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还?“靖康之耻也叫靖康之乱 、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此得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2000年4月,靖康金军突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他还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的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贵卿、朝臣等3000多人北上金国。东京的公私积蓄是空的。靖康的耻辱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地刺痛了汉人的心。南宋将军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还没有雪,臣子恨,什么时候灭!”。
靖康的困难,一个极其富强的宋朝,突然崩溃,绝大多数人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迅速跌到了谷底。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南宋以后,人们对靖康的困难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并基本认为其灾难是王安石。
[img]763341[/img]
网络配图
王安石改革引发的“新旧党争”是靖康困难的主要来源。除了千年不遇的杰出才华,王安石也有很高的人格,但他提拔的人却没有贤人。曾布和吕惠卿不是真正的改革家,而是试图以改革的名义获取政治利益的投机者。宋史奸臣列传共有21人,其中14人在北宋,其中12人是新党人。宋神宗年轻时信任王安石,是新党的支持者,后期后悔,转而支持旧党。后来,执政的皇帝和太后在新旧党之间反复切换,将党争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的胜利者仍然是新党:宋徽宗。
最后,新党不再像王安石那样非理性地推动新法律,但他们的政治氛围已经形成。权力的限制和内部平衡是权力主体生存的保证。按照宋朝的权力限制设计,皇帝、台湾训诫、文官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制约局面,相当稳定。然而,为了自身利益,新党人无原则地与皇帝合作,压倒了反对势力,形成了一个限制很小的权力阵营。这种氛围已经体现在曾布、吕惠卿身上,在蔡京、童贯身上发挥到了极致。
[img]763342[/img]
网络配图
靖康年间,金军背盟入侵时,宋人已经意识到熙宁变法的危害,削减了新党给王安石的许多称号。然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造就的新旧党争为“君子”和“恶棍”的争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特别可怕的是,新旧党轮流执政。宋神宗早期支持新党,后期支持旧党,高太后支持旧党,宋哲宗支持新党,后来支持旧党,宋徽宗亲自决定新党的统治。宋代党虽然争不死人,但也把朝政混乱到了极点,产生了巨大的内耗,冲走了原有的良好行政氛围,形成了宋徽宗、蔡京、童贯等人串通的决策层。正是这位近乎弱智的决策者做出了完全弱智的决定,导致了靖康的困难,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 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衰发达的取之不尽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恒活力的源泉。但如果改革像王安石一样不耐烦。这无疑是一场灾难,也会给人民带来深远的灾难。
为什么王安石是靖康之耻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