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自己写了《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的书受到历代史学家的高度赞扬,在正史中排名第一。《史记》记载了大量的人物,他们有自己的精神特征和个性。司马迁排名第一的是商周时期的贵族伯夷和叔齐。为什么?
[img]764032[/img]
伯夷、叔齐是商朝封国孤竹国君的儿子,两兄弟相爱和谐。伯夷是长子,本该继承国君,父亲想把自己的位置传给小儿子叔齐。叔齐不愿意接受这个位置,伯夷也不愿意违背父亲的命运。因此,他们选择一起逃跑。当时的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在当时广行德政,有“善养老”之称,于是两人前去投靠。而周文王去世后,周武王即位,讨伐商朝。虽然两个人都知道商业的无道,但他们不想看到它灭亡。
他们在周武王的马前请愿,说:“父死不葬,爱与干戈,可谓孝顺?以臣杀君,可谓仁乎?然而,历史的趋势并没有停止他们的意见,姜太公称赞他们是“义人”,符合道德标准,让人们把他们带走。周灭商后,两人坚守道德,“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下采薇而食,最终饿死,死前悲唱:“登彼西山,采其薇!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神农、虞、夏,突如其来;我安适归??余,命之衰!最后死去。作为当时著名的贤人,它的最终结局特别悲惨,令人感动。
[img]764033[/img]
司马迁深刻认识到命运与道德的矛盾与悖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似乎很有道理,但历史上总会有这样的例外。在孔门的弟子中,颜回是最勤奋的,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最终早逝。然而,恶人往往繁荣昌盛,一生平坦。著名的恶人偷了跖骨,做了所有的坏事,但他活了下来。
这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矛盾。当“正义”和“利益”不能兼得时,有道德修养的人,尤其是有儒家信仰的士大夫,往往会选择为自己的野心而死。这是伯夷叔齐的选择,也是孔子为了减少数千万士大夫的选择,司马迁本人也不例外。他为李陵上书求情,被监禁,为了父亲的信任,忍受腐败,被冷眼嘲笑。
[img]764034[/img]
让他选择坚持的是他和伯夷叔齐一样的理想,司马迁把《史记》写成最好的作品是他为自己的野心牺牲的必要因素。
为什么司马迁称赞伯夷叔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