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手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战王鸠浅,自用”八字。
1994年3月1日,世界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这是本世纪以来的巨大考古发现之一。
[img]760088[/img]
铜矛、铜弩机、铜箭、残剑等已出土于二号俑坑,其中还发现了一批长86厘米的青铜剑,剑上有八个棱角。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角的误差不到一根头发,出土的19把青铜剑和剑都是这样的。这些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体光亮光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来去去。他们在黄土下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像新的一样明亮锋利。
经过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出现在现代。1937年,德国在1950年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在清理第一个坑的第一个洞时,考古学家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个尊重150公斤的陶俑弯曲,弯曲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时,惊人的奇迹出现了:狭窄而薄的青铜剑立即反弹,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式记忆合金”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墓中。
事实上,铬盐氧化绝不是秦始皇时代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一先进技术。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一举击败吴王夫差,表演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岁月的流逝,让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地沉睡在历史的长卷中,忙碌的后人几乎忘记了。
[img]760089[/img]
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的眼帘。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但更引人注目的消息来自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首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为什么这把古剑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没有生锈?为什么还是很冷很锋利?
进一步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锈,是因为剑身上涂有一层含铬金属。众所周知,铬是一种非常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的铬含量很低,很难提取。此外,铬也是一种耐高温金属,其溶解点约为4000℃。
中华文明有太多的秘密。谁能想象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会出现在公元前200多年?谁能想象秦始皇士兵手中挥舞的长剑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问题是,在发现之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解释这种非凡的技术早熟现象?
[img]760090[/img]
我们真的不想看到有些人用“意外”来解释,它应该有一个更具体的解释。如果上述事实是真的(至少铬盐氧化不是假的),那么我们会问:他们的技术来源是什么?
随着考古学的发现,我们学到了越来越多的古人所学到的技术。有些甚至比我们发明的还要早。我们总是用偶然和巧合来解释这些现象。但历史上没有那么多的意外,一切都是固定的。那么,保存古代剑的方法从何而来呢?
探不解之谜:为什么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