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揭秘:为什么清朝满人官员自称奴隶为荣?

在清宫戏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大臣在官职极高时仍然自称奴才。怎么回事?事实上,这些自称奴才的大臣都是满臣,只有满臣才会自称奴才,而汉族大臣大多用“皇帝”和“大臣”来称呼皇帝。有时候会让人捧腹大笑,还以为满人天生就是奴才。事实上,在清朝,这是满族内部固有的主奴制,是贯穿清朝的满族文化现象。

[img]752374[/img]

网络配图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门后,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旗主是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后代,八旗称其旗主满语为“领主”。后来,我们把它翻译成中文作为“主人”,相应的是我们日常理解的自称“奴隶”。这种说法是旗人内部的说法。这种人身依恋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领主和家臣,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字和家臣。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和奴隶关系不同。

清朝时期,主奴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乾隆之前,因为上三旗是皇帝亲统的旗帜,皇帝本人就是旗主。上三旗的旗手可以称皇帝为主人,也可以称皇帝为奴隶。同时,内务府服务皇室,内务府的包衣奴隶也可以称皇帝为主人。下五旗的旗主是旗主王爷,下五旗的人只能称自己的旗主王爷为主子,而不能这样称皇帝。雍正帝经常在批奏折时警告汉臣不要自称“奴才”,这是不合身的。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你不够有资格成为奴才。

[img]752375[/img]

网络配图

乾隆时期,皇帝被称为“八旗共主”。所有八旗的孩子都可以称皇帝为“主人”,并愿意成为“奴隶”。乾隆后期,为了便于统一认知,乾隆规定他们在商业上被称为“大臣”。如果他们有安全感和感激之情,他们可以称自己为“奴隶”。汉军旗禁止称自己为“奴隶”,并像汉族大臣一样称自己为“大臣”。

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主奴文化统治。在清朝,满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权团体,具有独特的认知意识,即“满人是一个家庭”。皇帝相当于这个大家庭的族长,旗帜的主人相当于家庭的主事人,其满人是属于这个特权家庭的成员。对外,他们依靠这个家庭来管理汉族、蒙族、藏族、回族等庞大的其他民族,从其他民族那里获得营养。他们团结在以皇室为核心的特权阶层,积极拓展自己的民族,获得了分享权力的资格和能力。

满族官员为了表现出与汉臣的区别,用这个特定的名字来表现自己作为“天子近臣”的地位。现实也证实了这一点。满清时期,满人集团为自己的民族开辟特权和特殊供应的特殊途径非常快。旗人的奴隶和包衣的权利甚至大于许多通过科举考试的大臣,他们可以直接被任命为显赫的官僚。比如满人中的和珅,汉人中的李卫,曹寅等等。有了现实的利益诉求,在清朝,一旦有人被“抬旗”,整个家庭就会欢欣鼓舞成为奴隶。这证明他们终于进入了特权阶层,可以享受更好、更多的待遇。

[img]752376[/img]

网络配图

这种主奴关系不仅仅局限于高层,甚至在农村地区也很流行。把田庄挂在满洲旗人下,自称奴才,避免纳税。每年只需给旗手主人定点供田庄产出即可。每次庄子里的婚俗结婚,旗手作为主人也会赏金银物品,奖励的价值远高于供应的产出。这种现实的利益诉求导致了人们争当奴才的现象。现在,还有人以祖上为包衣奴才自得,简直不明所谓。


揭秘:为什么清朝满人官员自称奴隶为荣?揭秘:为什么清朝满人官员自称奴隶为荣?


  • 解密:为什么清朝的奴隶地位比同朝的臣子高?
  • 就民族气质而言,清人的退化比以前更为严重。 如果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来概括,可以一言以蔽之: 明亡清立,中国从一个“臣民之...

  • 影视作品 “奴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时期?
  • 每个人都必须熟悉“奴隶”这个词。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奴隶”一词在清朝被广泛使用,但它不是由清朝统治者创造的。 据《说文》...

  • 清代[奴隶]称谓考试:曾经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常见词汇
  • 在历史剧中,清朝官员常称皇帝为“奴隶”,而其他官员则称皇帝为大臣。在查阅了一些信息后,有人说这是清朝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

  • 解密清朝内务府的油水:包衣奴怎么会成为暴发户?
  • “房子是新的,树是小的,画不是古的。这个人一定是内务府。”以前老北京有句话,说的是内务府官员。所谓“房子新,树小,画...

  • 与清朝的奴才和臣相比,哪个地位更大,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奴才?
  • 看清宫剧的时候,总会听到宫里的下属自称奴才。其实奴才这个词一直都是骂人的意思,只有在清朝才成为名字。在清朝,奴才这个...

  • 清朝奴隶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地位的象征
  • 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称谓,有时代表着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或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