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称谓,有时代表着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或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头衔也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意义。例如,“丈夫”最初指的是太监,直到唐朝才逐渐成为妻子对丈夫的独家头衔。同样,在清宫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大臣自称“奴才”,听起来很卑微。那么,“奴才”这个名字是不是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用这个名字。
[img]549914[/img]
事实上,清朝的“奴才”并不是地位低下的名字,只有满洲大臣和满族汉族大臣在晋见皇帝时才能自称“奴才”。能在皇帝面前称自己奴才的人,都是和皇帝很亲近的人,这才是自己的人。这有点像很多民间父母给孩子起狗、猫等昵称,很亲密。臣子在皇帝面前称奴才,类似于说我是皇帝的猫狗。汉人大臣不能用这个名字,即使官再大也做不到。
所以在给皇帝奏章的时候,满族大臣会在奏章中自称奴隶,而汉族大臣只能在奏章中自称大臣,从来不敢越过雷池。那么,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清朝的“奴才”是比“臣”更高贵的称呼呢?答案可能是这样的,至少在清朝之前。因此,虽然“奴隶”这个词在表面上看起来比“大臣”便宜得多,但在满族眼中,它比汉族的“大臣”要高贵得多。毕竟,这个名字是满族专属的。他们经常把奴隶当作自己的人,而其他人自然是局外人。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时很难成为“奴才”。比如乾隆朝发生了一起科场诈骗案,调查人员因称呼问题受到严惩。
[img]549915[/img]
科场舞弊案发生后,朝廷派满人大臣和汉人大臣各一人调查实情,并写章向皇帝汇报。写奏章的时候,因为满臣是正职,汉臣是副职,所以把满臣的名字排在前面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奏章写成:“奴才某某(满臣)、臣某某(汉臣)……”这样的奏章送到乾隆皇帝手里后,乾隆皇帝立刻怒不可遏——原来乾隆皇帝认为汉臣冒充“奴隶”,于是下令查处写奏章的汉臣革职。此后,乾隆皇帝还颁发了一项法令,规定满汉大臣联合上演时,必须一起称臣,不得称满臣为奴才。
换句话说,乾隆皇帝宁愿满臣下降身份称臣,也不愿汉人提高身份称奴。这不是笑话,而是白纸黑字记录的事实。清朝统治者应该把“奴隶”和“大臣”这两个名字分得这么清楚,原因其实很简单——入关前,满洲一直是奴隶制社会,统治者至高无上,社会水平严格,社会水平也有369。对皇帝自称奴才的人,不仅体现了他们与皇室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他们与皇室的亲密关系。
[img]549916[/img]
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分名称有利于维持满洲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毕竟满洲人数不值一提,而不是大量的汉人。另一方面,满清统治者也可以敲打汉臣,让他们知道自己永远只是外人,地位无法与满人相比。事实上,这一点在《铁牙铜牙纪晓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小沈阳一直在乾隆皇帝面前自称奴隶,而纪晓岚一直自称大臣。
清朝奴隶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