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为了区分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又称杜甫为“老杜”。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巨大的,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也许影响太大了,杜甫的死因变得非常复杂,甚至是个谜。
《老唐书·杜甫传》载道:“永泰两年,吃牛肉白酒,一夜之间在鄱阳中风。”——正史记载难以解读。杜甫的死只有一个大概的时间和地点。推测可能是因为喝酒吃肉,但是“吃牛肉白酒”和杜甫的“中风”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
正史不明,后人众说纷纭,衍生出杜甫的五大死因:
一、病死
童强《杜甫传》中莫锐锋、童强:“冬天来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去衡阳的船上...一颗巨星在这无限的孤独和孤独中坠落。”
二、赐死
这是以假唐代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称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唐玄宗杀死杜甫。其实唐玄宗早就死于宝应第一年(762年)——搞假冒伪劣,一定要有科技含量!
[img]749505[/img]
三、自沉于水而死
这句话源于伪托唐朝韩愈名义写的《杜子美坟》,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一水”的说法。这显然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想象。
据唐代李观的《杜拾遗补遗》记载,“河水飙升,(杜甫)为惊湍漂没,尸体不知落在何处...聂令乃在河上积空,说:‘子美(杜甫字)为牛肉白酒膨胀而死,埋在这里。’以此闻闻。”
有人以唐朝韩愈的名义写了一首题为《杜子美坟》的诗,提出“三贤(指屈原、李白、杜甫)属于同一水”。杜甫和屈原、李白一样,被淹死在水里。杜甫死后,当朝廷询问时,聂县令伪造了一个假坟墓,并称杜甫死于牛酒,以欺骗上面。自提出杜甫之死以来,这一说法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批评。
四、食物中毒而死
这是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提出的。郭沫若的说法也是猜测性的,几乎没有文献作为纯粹的个人文学创作的基础。
在他晚年的封笔《李白与杜甫》一书中,郭沫若指出,杜甫不是“饱而死”,而是死于食物中毒。当杜甫被大水围挡时,正处于炎热的天气。聂县令一定送了相当多的牛肉,杜甫一次也没吃完,剩下的保存不好,腐败变质。腐烂的肉类是有毒的,特别是腐烂后24小时至28小时毒性最大,能使人神经麻痹,心脏恶化致死。此时杜甫身体虚弱,吃了变质的牛肉,喝了很多白酒,酒加速了血液中毒素的循环,吃腐肉白酒中毒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img]749506[/img]
五、醉饱过度被撑死
杜甫的死与饥饿有着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杜甫住在湖南。因为突如其来的洪水,他连续饿了9天(据说他连续饿了5天)。当地县长用船救了杜甫,用牛肉烤(烤:烧)酒招待他。杜甫很少贪吃,因为他很久没吃东西了,胃难以忍受,最终死于消化不良。
根据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的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到了,涉旬不能吃。”
“令(聂县令)尝牛烤白酒,一夜之间喝多了。“据说,杜甫离开四川五年(公元770年)后,在居住在衡州耒阳(现在是湖南衡阳)期间,他参观了南岳祠,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包围,连续九天饥饿。聂县令听到这个消息,用船救了杜甫,并用丰盛的烤牛肉和白酒招待他。难得一次饕餮的杜甫,那天晚上因过度醉酒而去世。新旧唐书都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新唐书.杜甫列传》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游岳祠,大水猛到,涉旬不得食,县令有舟迎之,甚至得还。一昔卒,年五十九,让牛烤白酒尝一尝,醉一昔卒。”
杜甫一生担心国家和人民。虽然太监的起伏和流离失所,但他年轻时总是保持着骄傲。他用诗歌呼喊国家运动和民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后人出于尊重,发明了许多杜甫的死因,基本上是善意的。
——糖尿病应该是杜甫真正的死因。
近年来,学者们一致认为,杜甫的真正死因是糖尿病,这可以从杜甫的诗中找到证据。
糖尿病,在中国古代也被称为“长庆病”。这个名字起源于汉代的司马相如。他喜欢喝酒,饮食不良,并患有口渴症。由于司马相如字长庆,古代诗歌中常用“长庆病”代表口渴。事实上,糖尿病患者的口渴症状更为突出,通常用玉米胡子泡茶,可以缓解症状。
[img]749507[/img]
诗圣杜甫至少在两首诗中提到,他患有解渴症——长卿病。
《客堂》:栖泊云安县,中消内相毒。
《同元使君春陵行》: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多,漂泊公孙城。
杜甫从不节食,因为吃得太多而高兴:“加餐可以帮助老年人,食物也很安慰。”他还喜欢用甘蔗汁作为饮料,“茶和甘蔗浆都有,瓷花没有谢玉作为气缸。”当他旅行时,为了解渴,杜甫甚至带了一大瓶甘蔗汁,这让医生感到震惊。
杜甫在鄱阳被水包围了近十天,不能吃东西。在县长送来烤牛肉和白酒后,他又疯狂地吃了一顿饭。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饱食症很容易导致酮症酸中毒或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因此,杜甫在暴饮暴食后当晚去世。可以看出,杜甫的真正死因是由糖尿病引起的急性并发症!
唐代诗人杜甫死于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