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真正的历史事实。只是后来被世人神话化了。“大禹治水”无疑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最广的故事,其影响可谓历史悠久。
禹的父亲是枪(音:棍),《说文解字》把枪释放成大鱼,《国语》说枪变成黄熊人于水,是一种水。《淮南子》说禹化为黄熊,所以禹与枪相类,也是一种水。《天问》、《山海经》等说枪死三岁不腐,然后用刀剖腹生禹。因此,禹应该是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剖腹产”,而且是由大人物枪生的。此外,还有一些水族动物,如鱼、龟、应龙等,帮助禹治水。既然水族动物在治水神话中很多,说禹和他们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img]749595[/img]
因此,一些方家根据神话学原理推断,大禹既不是神,也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以“昆虫”为图腾的部落。
历史上应该有禹其人。有三个依据:
首先,记录大禹治水事迹的古籍最早可以推出《尚书》、《诗经》。青铜器《齐侯钟》铭文中,有“咸有九州,处处堵”;禹的名字也出现在《秦公贵》和《秦公钟》的铭文中。因此,范文澜先生认为夏“禹是古代皇帝中最受崇拜的人”。似乎有人肯定于。
第二,《史记·夏本纪第二》对于禹从出生、治水的经历,一直写到“东巡狩猎,至于会稽而崩”。在此期间,虽然引用了先秦古籍中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但司马迁作为一名严谨的治学史学家,在《夏本纪》中专门写下了于死后埋葬的地方,并对其地名进行了诠释。“或者,禹会诸侯在江南的计功中崩溃了,因为埋葬而被命名为会稽。会计师,会计师。由此可见,太史公对禹死于“会诸侯江南计功”,并葬于会稽(今绍兴)一地持积极态度。若禹原本只是子虚乌有,何必太史公如此详细地描述其下葬地点。
第三,无论是吴越春秋、《史记》还是《竹书纪年》、《越绝书》等,都认定越王家族是禹守陵人的后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夏后帝少康之子也是。封于会稽,奉守禹之祭”。《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有“禹以下六世,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祭,是封其妾于越,号称无余。“让人感兴趣的是,绍兴大禹陵地区还有一个姓氏的村庄,应该是守陵人的后裔。若历史上本无禹,为空冢守几千年,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既然禹确实有自己的人,禹是否治过水,到底治过哪条河?
[img]749596[/img]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统说法见于各种古籍。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部分都是不可信的。比如根据《禹贡》记载,禹治理河流的水利工程量,即使能使用今天的先进设备,大舜帝也能从国库里拿出这么大的钱,发出通行证,让禹在大舜管辖不了的东夷、西戎、南蛮无阻通行,十三年内绝对难以完成这么大的工程。
最近的说法是,大禹治水不是滔滔江河,而是海浸。禹时代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陆地,世界各地都有被海水淹没的传说。海水退后,地面有淤泥,不治理就不方便耕种。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才是大禹治理的。有学者认为,这与孔子所说的“尽力而为”是大致一致的。而《孟子》等古籍所说:“水横流”、只有在大规模海浸过程中,才能出现“水逆行”等现象。
大禹治水是最成功的造神运动
禹治理共水成功,世人将他尊为神人,尊为“大禹”,将他与天地同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称为“禹域”,意思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从而把治理河流、战胜洪水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大禹几乎成了无所不能的天神,“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治水”演变成了中国古代最成功的造神运动。
《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土方。”《尚书》说:“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禹功!明德远。微禹,我的鱼!”《史记》还说:“大禹平活水土,为天地做出贡献”。
[img]749597[/img]
不管是《史记》、《左传》、《尚书》、《诗经》、《孟子》、《墨子》、《庄子》或《水经注》、《山海经》、《淮南子》、《太平广记》、《楚辞》等,几乎所有的古籍都成了这场造神运动的“倡导者”和传承者。禹被彻底神化,治水成了神秘的神话故事。
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说在神州几乎随处可见。安徽省怀远县有禹城、禹王宫;陕西省韩城县有禹门;山西省河津县有禹门;山西省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省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有禹王锁蛟井;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集;湖南长沙岳麓山顶有禹王碑;即使在西南部的四川南江县,也有禹王宫;河南洛阳有大禹挖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不仅体现了民间对大禹的崇敬,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前所未有的造神运动。
但无论大禹治水是历史还是神话,大禹治水的故事永远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大禹造福人民的道德品质永远值得称赞;大禹的勤奋精神永远值得发扬。
大禹治水是事实还是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