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朱升很有学问,朱元璋就学刘备三顾茅庐,“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据说镇江的秦从龙知识渊博。朱元璋特意派侄子朱文正和外侄李文忠出去邀请他,并特意走出南京大门迎接他。他被安排和自己住在一起,“没有大事,没有小事,没有建议”,“叫他先生而不是名字”。每年秦从龙生日那天,朱元璋“都有赠遗,或亲到他家,与他一起喝燕子,礼貌十足”。秦从龙感激得见人泪流满面地诉说着朱的知遇之恩。
知识分子看不起他这个出身寒微的山王,他也不以为不听话,而是越来越低声。刘基“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说什么都不肯出山。朱元璋叫处州总制孙炎派人力请,也叫刘的朋友陶安和宋连分别送诗劝说。软磨硬泡,终于把刘基请了出来。朱大喜过望,专门为刘基等人设立了礼贤馆,与刘基交谈。他一直被称为“老先生”。在给刘基的信中,他开始说:“元璋第一次给伯温先生写信”,语气恭敬虔诚。
朱元璋的知识分子工作做得太好了。他的谦虚、热情、耐心、直率、推心置腹地倾倒了大量的文化人。知识分子纷纷表示,“我这辈子有主”,死心塌地为他工作。朱元璋的投入得到了百倍的回报,最终独步天下。论者认为,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他最终从群雄中脱颖而出的基础。方孝茹说:“地大兵强,按名字以雄视中国十余人,都不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只能聘到太史金华公为宾。”
[img]746546[/img]
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成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各战线急需人才。为了丰富官僚队伍,朱元璋掀起了访问知识分子的高潮。他继续以前的老办法,命令人们带着大量的钱到各地寻找人才。对知识分子还是坚持“给足面子”,告诉使臣们:“求贤之道,非礼不行……有司全心全意地询问,必求真材,以礼敦遣。”
然而,此时朱元璋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经从一只手变成了两只手。天下未定之际,读书人不出山,他不硬逼。这些人可能会跑到他的对手那里。他只能摆出宽怀大度的样子,置之不问。现在世界已经姓朱了,读者无处可逃。朱元璋不再介意偶尔露出那些不给面子的知识分子的尖牙。夏伯启叔侄,江西贵溪,不愿在新朝当官,干脆砍掉左手拇指,以示决心。朱元璋闻讯大怒,将夏伯启叔侄抓到南京,亲自审讯,枭首示众,全家没有。苏州人姚润、王谟,同样是“被征不仕”,“都惩而籍其家”。
《明朝小史》更记载:“帝既得天下,恶胜国顽民,冲进淄流,聚数十人,挖一个泥坑,露出顶部,用大斧砍掉。一切掉头,就叫“铲头会”。也就是说,他讨厌那些托身寺庙的遗民,把他们埋在地里,停止露出头,用大斧砍掉,这叫“铲头会”。
在朱元璋之前,虽然君权严重,但士大夫阶层仍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隐逸山林”不仅受到宽容,而且受到尊重。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封杀了传统社会留给人们的最后一个自由呼吸空间。他认为,这些拒绝与他合作的人一定是看不起他的前乞丐。他下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环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惩其身而无其家,不为过。这就是所谓的“环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世界是他朱元璋的世界,所有的学者都仰望他朱家的阳光雨露而活,不为他朱家服务,是滔天大罪。
[img]746547[/img]
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效果非常明显。天下知识分子再也不敢东藏西藏了,都老老实实地出来为新政权服务。随着明朝官僚制度的迅速建立,国家机器按计划有效运转。晚年,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大开杀戒。因此,洪武朝的知识分子在人类历史上遭遇了罕见的灾难,上流精英几乎被一扫而光。虽然朱元璋越来越看不起知识分子,但他对知识分子的防范和戒备并没有放松。原因是“士诚小人”这个典故。
洪武初年,由于对朱元璋的重文轻武不满,一位武臣向朱元璋讲述了知识分子的缺点。他说,这些人心胸狭窄,嘴巴刻薄,经常用不同的方式骂人:“学者们用心恶毒,善于嘲笑。如果他们不警惕,他们会被愚弄。”他还说,张九四原本是一位有礼貌的学者,并要求他们更改自己的名字。他们认为他们给他取名为“士诚”。朱元璋说这个名字很好。有什么问题吗?
武臣说:问题太大了。我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孟子说,士,诚小人。这是骂张士诚小人啊!朱元璋听后,立即找孟子查,发现确实有这句话。他忍不住大吃一惊:张士诚也是半个君王,给人叫了半辈子小人,直到死都不知道,真可怜。只是学者欺负他的盐贩子,看不起他,才敢这样捉弄他。朱元璋出身和尚乞丐,一定更被他们看不起。从此,朱元璋开始怀疑文臣们,读奏章也多了一颗心。
[img]746548[/img]
自称“淮右布衣”的朱元璋声称自己是“淮右布衣”、“江左布衣”、“从田亩起”、“出身寒微”,显得十分豪爽坦率。但这些话只能由他自己说,别人不能说。事实上,乞丐和和和尚一直是朱心中最大的伤疤,绝对不能触摸。事实上,大明臣民没有人有勇气或兴趣在朱元璋面前提起这壶水,但朱元璋整天疑神疑鬼,防范过度。他秘密制定了一系列“敏感词”。但凡“光”、“秃”、与僧侣有关的“僧侣”等字眼,都会犯下他的禁忌。从起义开始,也讨厌人们提到“贼”和“寇”。大臣们慢慢地知道了他的禁忌,所以他们不再使用这些词,但朱元璋更担心。他总是怀疑别人会更拐弯抹角地责骂他,所以他无限扩大了防御区,这是极其荒谬的。比如“生”字,声音几乎是“僧”,在他看来是不好意思的;“那”字也很危险,“那”在淮西方言中的发音和“贼”一样。
这些秘密的敏感词汇,无数人的头落地。洪武文字狱的悲剧,一方面反映了朱元璋的残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在知识分子面前无法消除的深刻自卑。
为什么朱元璋把知识分子从礼遇转变为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