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反映清朝生活的历史剧中,我们经常听到不同时期和皇帝愤怒时的经典台词:把某某送到宁古塔,永远不要进入海关!那么,什么是宁古塔呢?宁古塔在哪里?事实上,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座城市的名字,是清朝关外流放罪犯的地方。
老城区位于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的老街镇。宁古塔是一个偏远的地区。在过去,这里的环境恶劣,气候异常,没有草,谷物不长,非常适合罪犯的改造。也就是说,它不是一座塔,为什么它也被称为“塔”呢?据说清朝有六个远祖兄弟住在这里。满语被称为“宁古”,一座是塔,古代被称为“宁古塔”。
[img]740971[/img]
将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扬善,让罪犯离开家乡,在海关外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
二是为清皇族的家乡“增砖添瓦”。清朝时期,全国有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但为什么清朝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进行改造,宁古塔是首选呢?意图很明显,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也是清朝皇室的故乡。当罪犯来到这里时,他们不仅要耕种土地,修建桥梁和道路,改变清朝皇室家乡的面貌,还要挨饿,成为当地官员和满族的奴隶,以展示祖先的荣耀。
历史上罪犯流放最早起源于五代后的晋天福年间。到了清朝,犯罪分配制度逐步完善,设立了多个犯罪分配点。顺治初年,制定了大清律,对罪犯流放作出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流放人员的原因、类型、刑期、生活等。
乾隆初年发布的《清朝法律》规定:“强盗免于死亡,抢劫了几个家庭,帮派小偷提供了第一个小偷的即时获胜者,以及盗窃坟墓的第二个人。”发送到宁古塔的罪犯通常持续10年,然后调查他的实际表现。如果他能忏悔,改变邪恶,并愿意回到原籍人员那里。但是,如果他被判处无期徒刑,除非皇帝特别批准,否则他将永远不会进入海关。
[img]740972[/img]
根据《中国通史》、根据《清史稿》等史书记载,除平民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被派往宁古塔。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徐尔安因上疏称赞瑞亲王多尔根,并要求多尔根平反昭雪,恢复爵位。皇帝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两人死刑。然而,皇帝认为他们在朝廷取得了成功,于是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清朝时期,发配到宁古塔的“名门望族”数不胜数。康熙年间,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标《滇黔纪闻》等轰动朝野的案件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宠信江苏巡抚张百兴、名人志士方苞等众多无辜人员。看完奏折,康熙觉得涉案人太多,有些同情。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要个吉利。根据这一判决,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对方孝标,因为他已经去世,没有深究,只是把他的儿子和家人送到宁古塔。
[img]740973[/img]
原来一个小的流放地也有那么多的关注,这是一件坏事,但如果流放地点是宁古塔,那么意义就不同了。相反,它给你的家增添了光明。这个满族人的习惯真的很奇怪,但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它有了更深的理解。
揭秘:为什么清朝喜欢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