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明朝值得怀念:前有暴元,后有弱清

自三代以来,得国最正

“自三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中国最积极的国家,只有汉朝和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汉太祖刘邦(刘邦庙是太祖,习惯称高祖)都是从布衣开始,拿着三尺剑,平衡中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秦朝暴虐,法律严酷,人民不谈生活,统治者失去了人民的心,政权的合法性成了问题。顺应时代潮流,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后来,在进入咸阳、歼灭项羽等重要阶段后,他终于在公元前202年成为皇帝,使秦末以来动乱多年的中国大地回归统一。

明朝的建立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元廷无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行各业的义军纷纷涌现。朱元璋作为和尚投军郭子兴红巾军,后来迅速崛起为抗元斗争的重要力量。经过陈友谅、张士诚、元廷等战略行动的大败,明朝终于在全国建立了统治地位。

[img]706801[/img]

@ 明朝建国靠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朱元璋的杀伐决策,没有欺负孤儿寡母、弄权盗国等污点,所以得国最积极。

驱除胡虏,恢复中国

元朝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它以异族身份统治中国,而在于它以极其野蛮的方式对待中国文明和汉人。例如,原本适合农业的土地被用来放牧是一种浪费,当然也是一种破坏;例如,他将国内人口分为四个层次: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方人。原本在南宋智慧下的人被分为最后一个层次,就像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当然,这是汉族医生无法容忍的。

朱元璋在与元朝的斗争中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国,立纪陈纲,救济人民”的口号。

朱元璋平定南方势力后,命令徐达率军北伐元廷。北伐军一路走来,元顺帝逃回沙漠。从那时起,明军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燕云十六州,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和战略价值的州,失去了400年。

与唐宋的自信、开放和繁荣相比,明朝仍然是一个先进而强大的帝国。

西欧在14-15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世界东方也出现了同样的革命性因素:政治内阁制度和基于雇佣劳动的工厂手工业。这两者共同表明,帝国有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迹象。

如果当时的明朝真的能继续前进,也许中国会在工业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继续引领世界,至少不会像清朝那样被列强打得满地都是。

然而,假设中的情况并没有真正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灭亡,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权已经建立。

历史似乎给明朝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它从一个胡人手中夺回了政权,但近300年后,另一个胡人又占领了中国。胡人政权的特殊情况自然增强了明朝在汉人心中的地位。

[img]706802' />

而且历史也证明了清朝不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朝代。满清268年,除扩大领土外,几乎没有值得称赞的贡献。

清朝皇帝作为非汉族政权,缺乏统治信心。至少他没有充分的信心。最明显的表现是顺治皇帝。他甚至准备一直跑回关外的家乡。虽然皇帝口头上一直强调“满汉一家”,但在心理上,双方很难坦诚相见。

汉人不会真正相信“满汉一家”,尤其是清朝征服时的屠杀和后来的文字狱,这加剧了汉人的不信任。

与此同时,满族贵族并不完全相信汉族。他们知道汉族不会完全相信自己,也不会真正屈服于自己。此外,胡族的国家运动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规律,这让满族贵族觉得汉族人会随时反抗自己。事实是,自清军入关以来,天地会、红花会、白莲教等各种反清组织和活动层出不穷。

因此,满族和汉族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怀疑,这导致满族和清朝贵族把预防汉族作为他们的重要甚至首要任务。这种心理和游牧民族固有的短期观点对清朝的统治政策和中国的历史趋势产生了巨大甚至关键的影响。

在政治上,清朝皇帝把加强专制主义作为首要任务,并尽最大努力。因此,中国的封建皇权在清朝达到了顶峰,其标志是军事机关的建立。在军事机械办公室,参加会议的大臣们不再是能够对国家事务提出自己看法并能够合理争论的士大夫,而只是跪在笔录中的奴隶。@ 在清朝,我们再也看不到奉承奴隶了,比如首席贪官和沈阳。从妃嫔到太监再到军队,不仅大臣成了奴才,任何人都是皇帝的奴才。@ 清朝的政局极其稳定,没有宦官专权,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割据一方的军事力量。

残酷的文字狱与专制主义相匹配。如果加强皇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措施,那么文字狱的对象就是统治阶级。文字狱作为防止汉人的重要手段,已经超越了最初的目的,从防止反清复明转变为对思想的全面压制,导致思想界万马齐沉,以至于鸦片战争后很少有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

[img]706803' />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更加致命。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无知、短视和自私,使一个国家错过了时代的机遇。200多年来,锁国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从皇帝到底层的人只知道清朝,而不知道世界的大小。在中英战争两年多后,道光帝仍在问:英吉利在哪个方向?女王结婚了吗?它与俄罗斯接壤吗?新疆有陆路等。

落后的封建制度和军事装备自然无法与西方的强大船只和枪支竞争。鸦片战争以来,清廷盲目割地补偿,试图继续维护万里河山和人民的统治,被后人称为“奴隶清”。

明与清则形成鲜明对比,称为“刚明”,意为百折不挠,意为至死不屈。虽然明朝的皇帝大多能力平庸,有的甚至懒惰,但他们都不失铁骨铮铮。有一次,没有割过一寸地,没有陪过一分钱,任何敢于挑战大明的势力最终都会被打残(末期除外)。当然,这也归功于明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末期除外)几乎没有军事力量能打明军丢盔卸甲,割地赔偿也无从谈起。

最危险的时刻是英宗皇帝被瓦刺俘虏。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朝臣们果断地取代了他们的皇帝。这真的是“国家第一,国王第一”。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吊死煤山之际,还说“任贼分裂我尸,不伤人一人”,当真是“民为本,君为轻”。虽然只有两起个别事件,但至少可以说明人民在明朝皇帝和整个统治阶级心中仍然有一定的地位,至少不是生命不足的奴隶。

鲜明的对比激起了人们对明朝的怀念。


为什么明朝值得怀念:前有暴元,后有弱清为什么明朝值得怀念:前有暴元,后有弱清

,,

  • 胡蓝之狱看朱元璋的残忍:明太祖朱元璋的极端统治
  • 朱元璋起自微寒,做了皇帝以后,能够不隐晦他的出身,显示出他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信心。但是,他的微寒身世和残酷斗争的经历,...

  • 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结局如何?建文帝是怎么死的
  • 关于朱允炆的结局结局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与他的皇后一起被烧死在皇宫中。当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皇宫,宫...

  • 揭露明朝徐达的死因:为什么墓碑比朱元璋高?
  • 徐达一生中留下的最大谜题是他的死。这样的版本是众所周知的。据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害怕开国功臣会抢走他的天下,于是他下...

  • 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登基称帝的?朱高炽简介
  •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

  •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又是怎么消灭张士诚的
  •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

  • 揭秘:明朝真正让朱允炆失去江山的人是谁?
  • 说到方孝茹,我们会立刻想到一个词——忠臣。作为建文帝的得力助手,他为建文帝的失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的,作为一个资深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