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孟达和平辽东是司马懿一生中最精彩、最经典的两场战役。在这两场战争中,司马懿以其出色的军事战略被明朝刘伯温的《百战奇略》记录下来。然而,平辽东后,司马懿对辽东的屠杀及其人口遣返政策极大地破坏了辽河两岸繁荣的农业经济,再次倒退到游牧经济,统治辽河两岸,再次成为北方的游牧民族。
[img]708433[/img]
在司马懿东征辽东之前,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征服襄平后,司马懿大肆杀戮。城里7000多名15岁以上男子被杀。同时,他们收到了4万户和30万人口,并将中原所有流动人员迁回原地。在汉代,辽东原本是多民族群居区。汉人一离开,当时的少数民族自然填补了辽东的空白。当时,鲜卑、匈奴等东北少数民族趁机进入辽东,促使辽东主人由汉人变为胡人。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导致东北千年没有汉人。
然而,从当时社会现状、经济、政治、道德等因素的影响来看,司马懿平辽东采取的政策无疑具有历史局限性。
曹魏占据了三国中原的地区,所以他的政治中心在中原。毕竟曹魏有五都之说。魏略曾提到
以长安、桥、许昌、叶、洛阳为五都”。对曹魏来说,五都一般指的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因此,曹魏的兵力当然集中在这些重点城市。此外,曹操从陈留起兵,陈留是曹魏势力发展的起点;后来,许昌奉立东行的汉献帝,成为曹魏势力提升的中间点;然后封魏公,统治东汉魏郡所在地的叶城,叶城是曹魏势力壮大的顶点;@ 曹丕取代汉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洛阳成为曹魏势力飞跃的终点。
与中原相比,辽东天气恶劣,地处偏远,易水土不服,易生病。辽东地形以山为主。如果没有导游,很容易迷路。如果你不能去,你就不能回来。此外,曹魏离辽东很远。据《三国演义》记载,四千里之地,百日之地。汉朝的长度应该在三国时期使用。东汉一里相当于现代400多米,准确点415:8(415.8)米。现在4000多公里是1660多公里(1663)。4000英里加上辽东恶劣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对于目前的科技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对古人来说,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也与蜀道不相上下,依然难以上青天。然后,曹魏的社会现状。虽然曹魏在三国中实力最强,但他的军事重点仍然是防御东吴和蜀汉的进攻。俗话说,兵马不动,粮草先行。从魏国调兵到辽东需要很长时间,这是对后勤保障的考验,压力很大。这也是郭嘉用计策去除二元(袁熙、袁尚)而不是让曹操亲征辽东的原因之一。
[img]708434' />
当时生产力低,粮食产量低,无法支撑一支军队如此遥远的战斗。@ 辽东还存在民族问题。辽东在三国时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东有高句历,西有乌桓,南有韩和,东北有夫余,西北有鲜卑。而且高句力、乌桓、鲜卑都是好战民族,辽东以山为主,易守难攻。在不必要的前提下,攻打辽东,空钱粮食,驻军守卫北方游牧民族,这对当时的曹魏来说是非常不明智的。因此,司马懿平辽东后不经意间做了两件事,埋下了西晋末年动乱的隐患,间接导致司马家族崩溃。
司马懿在平定辽东后,根据个人历史局限性,无意中做了两件事,对自己的时代影响不大,但对后人来说,中原被五胡占领,北方沦陷,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司马懿打了一场胜仗,但最终导致了司马家族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