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六国的人才比秦国多得多。除此之外,战国四君子的养士都是几千多人,孟尝君甚至三千多人。
[img]705787' />
这在秦国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去秦国的知识分子相对较少。秦国不太受欢迎,秦始皇也想赶走所有这些知识分子。
那么,去秦国的人才少于六国,为什么秦国最终摧毁了其他六国呢?人才对国家的繁荣有害吗?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大致清理战国时期的人才情况。
第一类人才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才。春秋时期,这类人才要求君王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过度欲望,维护周天子的权威,维护周朝的礼仪制度。战国时期以后,儒家对君王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克己复礼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时,儒家对君王的要求一般是行王道,施仁政,即关心自己的人民,做更多的惠民工程,得到人民的支持。
这对富国强兵有好处吗?有一些好处,但好处并不明显。在国家财富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给人民的越多,国家积累的物资储备就越少。这样,人们愿意为你而战,但他们没有更多的钱去战斗。打一些小仗是可以的,但显然不可能大规模灭国。
[img]705788' />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与军事无关,对强兵没有多大帮助。
二是道家和墨家的人才。道家讲的是小国寡民,墨家讲的是兼爱非攻。这两种理论都是反战,反对争霸兼并。显然,这种人才对富国强兵基本没有帮助。
第三种人才是纵横家和兵家。这两种人才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讲计谋,讲诡道。纵横家是政治上的诡道,国家利益最大化是通过外交战略实现的。兵家讲的是战争中的诡道,为了在战争中达到以少胜多或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两种人才,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骗。国家通过欺骗获得了一些好处。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有点像“黔之驴”,能在短时间内欺骗对方,吓倒对方。最后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第四种人才是法家。用理解的话说,法家所说的是统一意志,实施激励机制,实现力量的集约化和集中化。显然,法家是争霸时期最有用的思想,法家是最有用的人才。
再来看看各国这些人才的流动情况。
儒家人才很少去秦国。他们心中有正统思想,看不起秦国这样的国家。连孔子都不去秦国旅游。道教人才和墨家人才不愿意出来当官,甚至不愿意去六国,更不用说去秦国了。
[img]705789[/img]
去秦国的人主要是法家、兵家和纵横家的人才。这些也是对富国强兵最有用的人。由此可见,秦国应该集中在当时最有用的人才身上,而六国集中在一些对当时用处不大的人才身上。
让我们来看看六国人才的使用。
六国在使用人才时,很少有更连贯的。国君经常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人才。这位国王认为这种人才很好,所以他实施了这种国家政府。到了下一个国君,他觉得另一种人才很好,他又实施了另一种国政。这使得国家的发展缺乏延续,遇到好国君,国家强大一段时间;遇到坏国君,国家立即陷入动荡。齐桓公贤明,齐国强大。齐桓公一死,国家立即衰落。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一直在实施法家战略。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不喜欢商鞅,破坏了商鞅的车。然而,商鞅改革实施的一套政策并没有改变,而是继续了下去。秦国的国家政府是连续的、积累的,国家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富有和强大。
从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人才对国家的繁荣起不到作用。相反,我们必须使用正确的人才,并继续使用这些人才。
为什么秦统一六国,六国人才明明远超过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