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都以“父承子业”的形式继承了自己的皇位,这种传承也被骂了几千年,尤其是陈胜和武广泽乡的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更体现了世人对这种传承方式的仇恨。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又有一种传承方式——“禅让”。早在古代,就没有真正的“皇帝”,以尧舜为代表的“首领”;他们的继承方式不是“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是选择最有道德和能力的人来引导每个人,这被称为“禅宗”。据《史记》记载,在“尧”帝年老无法执政后,原本大家都说让他的儿子“丹朱”继承他的“帝位”。但“尧”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能力,所以公众选举“舜”作为继承人。
[img]701618[/img]
但“舜”为人谦虚,本想把“帝位”还给“丹朱”;但大家都不理“丹朱”,而是集体朝拜“舜”。在这种“集体意愿”下,舜不得不继承“尧”的地位;“舜”老了以后,他用这种“公选”的方式把自己的地位传给了“大禹”。在《史记》的广泛宣传下,这种看似美丽的“禅让制”也受到了后世儒生的高度赞扬;但司马迁所谓的“禅让制”真的存在吗?
[img]701619[/img]
三国“曹丕”引出了第一个质疑之声。公元220年,纵横一世的“枭雄”曹操去世,儿子“曹丕”子承父业,继承曹操的“王位”。不久之后,曹丕“逼”汉帝“禅让”,把真正的“皇帝”给了他;曹丕的“禅让”方式其实只是一种“篡位自立”的政治形式。曹丕和众臣都知道,但表面上只是“光鲜”而已;所以曹丕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尧舜之事,我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曹丕以“禅让”为名,其实“篡位”的方式是跟着“尧”吗?、“顺”学的
[img]701620[/img]
司马迁的《史记》是早在西汉时期的产物。如果《史记》不可信,除了《史记》之外还有史料记载证明“尧舜禅让”的事实吗?确实有,但并非证明“尧舜禅让”,而是另一种事实记载。《竹书纪年》是近代才出土的史料类书籍,书中描述了尧舜之间的帝位传承“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见面”。这里写的很清楚,“舜”的帝位不是“尧”以“禅让”的方式传给他的,而是以“舜”囚禁“尧”的方式“篡位”,使他的儿子“丹朱”无法与父亲“尧”见面。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曹丕的“篡位”方式与“舜”获得皇位的方式真的一样。
[img]701621' />
如果一本书《竹书纪年》不足以推翻司马迁《史记》中的说法,法家代表韩非子也对此发表了评论。韩非子的《韩非子说疑》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这四位王者,人臣杀其君者,天下名声。这段话说得更清楚“舜逼尧,禹逼舜”,这显然不是司马迁笔下所谓的“禅让”,而是名副其实的“篡位”。
[img]701622' />
事实上,不仅三国曹丕和韩非子说过类似质疑“禅让制”的话,就连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也曾直言不讳地说“尧之授舜,其事难明,称之为让国,徒虚言耳。“也许是时间太长了,世界很难正确判断过去几千年的历史真实性。司马迁的《史记》作为最早的系统史书,影响力太大,导致美丽的“禅让制”成为“真实”历史。
[img]701623[/img]
由此可见,所谓的“尧舜禅让”,只是历代皇帝和“保皇派”儒生编造的政治童话。司马迁和他的《史记》骗了我们几千年。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不真实的事情,骗了世人几千年,到底是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