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9年,即宋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宋军开始发动第四次北汉战争。赵光义率军离开东京汴梁,3月1日抵达镇州一线,开始分兵攻击隆州、盂县、沁州等地。虽然没有建几座城市,但至少吸引了面对面的辽军,使其无法救援北汉。趁辽军注意力被太宗一路吸引,郭进在三月中旬打破北汉西龙门寨,突破石岭关,凭地理位置抵抗辽军。四月中旬,赵光义终于一路攻克了盂县、隆州、岚州等地,宋军“控弦之士数十万”将攻太原。四月二十六日,赵光义亲抵城下,五月初五,北汉刘继元在外援短缺、士卒厌战的情况下出城请降。
[img]699902' />
宋太宗立像
当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宋军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我们会发现北汉抵制了数十万宋军的主要力量,他们有3万名士兵和太原城。虽然宋军提前准备了攻城战具,但他仍然没有迅速突破太原,更不用说达到曹斌战前所谓的“毁灭”效果了。白马岭的胜利,郭金在骑兵和绝对地理位置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这样的胜利很难复制。
征服太原后,宋军“多年来一直围攻太原,工资耗尽,士兵们疲惫不堪”。然而,赵光义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他应该克服余伟,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赵光义有这样的想法。一方面,他缺乏独自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胜利后自满;另一方面,他也试图用更大的战功压服朝中老臣,巩固自己的地位。
公平地说,与赵宋相比,辽国在燕云十六州占据了合适的时间、地点和人。在时间方面,5月份,天气开始变热,水生植物相对丰富。辽军擅长骑兵,可以通过“打草谷”来筹集当地的粮食。宋军主要是步兵,依靠车载人员的背部来维持粮食和草的运输。长途行军的损失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地理位置方面,宋军多次攻击北汉,对战场环境和地理位置有了清晰的了解。然而,宋军并不熟悉燕云十六州,更不用说提前修建步兵和运输队的道路了。辽军控制燕云十六州多年,对兵要地志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把太行山北支东南的幽、蓟、涿、莫等七州称为“山前”,把太行山西北的云、朔、应、武称为“山后”。当局势对辽军有利时,他们可以从山前直冲河洛,局势不利时山后各军可以及时援助山前。此外,为维护燕云十六州的统治,辽国重点加强幽州城的守备。
[img]699903[/img]
宋军在人和方面尤其不利。上面提到宋军士兵占领太原后不愿再战,朝中太祖遗臣与太宗关系紧张。更重要的是,赵宋将领和士兵对光复燕云十六州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这取决于他们的招兵性质。当然,在赵宋之前,东晋和南朝著名的“北府兵”也是招兵,但对北方沦陷有痛苦。因此,官兵在刘裕北伐中表现出了相当强烈的战斗意志和热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宗赵光义决定乘胜攻击幽州,显然是不知己不知彼的战略失误。而紧张的君臣关系使宋军将领除了殿前都虞侯崔汉的支持甚至鼓励太宗发兵外,其他持反对意见的将领都在墙上观看。这样,赵光义独断专行,命令枢密使曹斌调兵,让潘美负责幽州行府,组织后勤,让郭进守雁门,确保宋军侧后,亲自率领军队,于5月22日从太原出发,翻越太行山。宋军29日抵镇州(今河北正定)。6月初七,宋军压制辽军周边小股后,赵光义派遣20多个州的粮食、武器装备,补充河北前线。十三日,太宗率军从镇州出发。此时宋军的军纪已经完全放弃,赵光义自己带着大量的宫娥随军,上下下效,“胡从六军有不立即到达”。
宋军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攻击幽州。虽然在胜口等地取得了战术胜利,但辽军各部门配合默契,将数十万宋军留在幽州城下,利用骑兵机动优势内外合,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赵光义赢得了北汉政权,为什么不直接赢得燕云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