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代的高级官员郭劝被公认为道德模范,他的眼睛不能容忍沙子。宋仁宗早年想废除皇后,创新后,刚刚露出一点口气,立刻被郭劝追赶和打败,这件事刚刚被搅黄。
后来宋仁宗想换几个洗澡用的浴器,郭劝马上折子,骂宋仁宗擦着眼泪把精致的浴器都砸了。
[img]700312' />
为什么皇帝没有擦眼泪?归根结底,郭劝太讲道德了。只要他骂人,一切都可以上升到超高的道德高度,把皇帝骂得不如动物。为了不做动物,皇帝自然会捏着鼻子认出来。
然而,在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的重要岗位上,“道德皇帝”郭劝被一个大馅饼砸了头。
宋朝藩属国党项政权首领袁昊试图反叛。他的叔叔山遭到强烈反对,愤怒地降低了郭劝。他把袁昊的反叛阴谋和盘托出来,自告奋勇做急先锋攻打袁昊。
如果郭劝能审时度势,利用山遇在党项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铲平叛军,他就能成为大功臣,这对北宋的国防更有利。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向道德高尚的郭劝做出了一个“崇高”到荒谬的决定:把山遇捆成粽子送回袁昊——大宋怎么会这么不道德,利用叔侄矛盾打别人?
从郭劝一生标榜道德的表现来看,他在军事上做这样一个愚蠢的表现,在道德上可以贴金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崇高”行为的后果也是众所周知的:不仅山被元昊乱箭射死,整个党政权的亲宋势力也被清理干净。完全没有约束力的元昊大摇大摆地向宋朝翻脸,称帝建立了西夏,宋夏战争爆发了一百年。
[img]700313' />
开国是北宋,没有幽云十六州,之后还要面对战争不断的西部,真的雪上加霜。这个伟大的国防深坑是道德模范郭劝自以为是地挖下来的。
在南宋,名相史浩看起来很正面,与那些鬼混的奸臣相比,名相史浩看起来很正面。
他出身贫寒,年轻时被称为孝敬长辈和友谊兄弟;后来,他被任命为储君,后来是宋孝宗的老师。他以渊博的知识和正直,教会了未来的天子一种英雄风格。
宋高宗退位后,史浩秉承宋孝宗的精神,亲自主持岳飞的平反工作,将秦桧牢牢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如果这位名人能坚持做好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他的生活将不可避免地非常完美。但在地位飙升后,史浩的道德品牌打到了一个不应该打的地方:宋金战场。
[img]700314' />
宋孝宗登基后,任命史浩为副宰相。当时,南宋军民打败了南侵的金兵,陕西战场出现了重大突破——著名将军吴林率领的四川军队横扫三条路,一路压着金军,即将赢得关中平原。
这意味着长期偏安一角的南宋即将赢得反击中原的重大跳板,光复山河的曙光已经极其明亮。
不幸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史浩的“道德牌”呼啸而出,硬生生地按下了“曙光”。
他试图向宋孝宗建议,我们与金国有绍兴和解。不管怎样,我们不能留在陕西。最好放弃这个鸡肋般的地方,消除金人的贪婪。
这一道德高论说宋孝宗情怀大发,正好史浩升任宰相,便让史浩写诏书送到前线。
这种感人的“感觉”牢牢地打破了前线。岳飞冤死的教训,“懂事”的吴林怎么敢抗命?他只能含恨撤退,成千上万的士兵用血收复的土地被切断。
更可怕的是,史浩讲道德,金军不讲道德。史浩拍了拍胸脯,保证金军不会再打架了。谁知道,金军转过脸,狠狠地扑了上来。猝不及防的宋军伤亡惨重,负责殿后的3万名士兵几乎全军覆没。
宋孝宗突然意识到这样一场悲剧,直到一线名将愤怒地进入宫力,陈应该攻击黄金。著名将军痛斥道:史浩一直坚信自己应该向金国求和,因为他担心前线会赢。他的新首相一上任就没用了。
[img]700315' />
之后,宋孝宗百感交集,留下四个字让人泪流满面的评论:“史浩误我了!”但他哭得太晚了,南宋收复河山的最佳机会也消失了。
后来元朝人编《宋史》的时候,嘲笑史浩“不能相其君恢复之谋”,意思是空拿道德当招牌的人就是这么没用!
比史浩更糟糕的是严嵩,这位明朝奸相堪称古代“技术含量”很高的道德皇帝。
在权宦当道的正德时期,年富力强的严嵩以回家守孝的名义在家呆了好几年,标榜绝不为奸夫努力,在朝野刷好印象。成为阁老后,所谓的“道德绑架”成了他屡战屡胜的利器。
当他与另一位著名大臣夏燕争夺权力时,面对行政水平高超、为明朝国防官员治理努力的夏阁老人,喜欢在工作中扔锅的严嵩抛出了“道德铁链”,抓住了夏燕的暴躁脾气,说夏燕不尊重皇帝,这是一个严重的道德问题。最后,夏燕死于不公正。
今年上半年,严松陷害了三边总制(明朝西北边境的重要军事职务)。他说,三边总制痛击鞑靼人是无事可做的。他给朝廷找麻烦,扣除了工资,然后杀了他。
[img]700316[/img]
在严嵩任阁老的几十年里,因为他每次抛出的道德原因都很高,贴金效果极佳,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年轻官员都称赞他,认为这位其实做坏事的严嵩老道德极其高尚,包括年轻的张居正。
沧海横流,不仅展现了英雄本色,有时还暴露了奸臣的丑脸。
嘉靖29年(1550年),鞑靼骑兵肆虐北京郊区的“庚戌变革”终于让严嵩露出了真面目:拜严嵩杀了三边总制,没有天敌的鞑靼撒了欢,一次突袭杀到北京城下,数万人被杀被绑架,北京几乎沦陷。
在这样一个兵临城下、朝廷惊恐万分的关键时刻,道德“模范”严阁总是吃、喝、睡。面对大臣们焦急的询问,他轻松地说了一句话:“这只是一群邪恶的小偷。抢劫后,他们自然会离开。别管他们!”
严嵩的后世,不管他找了多少道德借口,毕竟他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谋自己的政治,只为了私利而不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在这样一个“道德皇帝”风景的每一次表演之后,总会有灾难。
宋朝死在哪里?不是蒙古铁骑,而是这个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