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33年,汉元帝和他的大臣们在法庭上激烈争吵。原来,屈服于汉朝的匈奴人呼吁韩邪单于上一本书,说他愿意为天子守卫边缘,并要求皇帝从上谷县撤回敦煌县之间的堡垒,恢复守卫兵,这样人们就可以得到休息。
这时,匈奴已经不再是当时不可或缺的匈奴了。经过汉武帝的不断打击,它遭遇了多年的自然灾害和更多的内斗。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三年前,北匈奴领导志志被汉军杀害,而呼韩邪领导的南匈奴选择屈服于汉朝,成为汉朝北部的藩属屏障。
[img]696919' />
很多大臣认为呼韩邪的建议是真诚的,是可以接受的,只有郎中侯应不同意。他认为叛服不一定是所有藩属臣国的天性。汉朝一旦衰弱,没有守卫兵的边界,势必会给匈奴或其他民族一个机会。因此,有十个原因。
然而,在这十个原因中,除了六个是为了防御外敌外,还有四个是为了一旦边塞的守卫撤退,国家移民、边境奴隶和女仆、政府通缉的囚犯、多年来投降匈奴士兵的亲属以及可能逃到国外。此时,汉朝虽然强大,但社会控制严格,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仅在汉元帝登基的第一年,就有数万人逃到匈奴。
汉元帝听了侯应的意见后,很快否认了呼韩邪单于的要求。
[img]696920' />
二、
六百多年后,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大唐贞观年间。
玄奘和尚希望西行求法,但没有得到太宗皇帝的批准,于是开始偷渡出国。十多年后,当他带着经书回来时,他停在玉门关外,不敢回家。他给太宗皇帝写了一封信,向十多年未经许可出国的西行表示忏悔,并将所有的求法功劳都归功于太宗皇帝,以求他的理解和支持。
众所周知,盛唐是一个以开放著称的时代,它以宽广的胸怀面对整个世界。但从这里不难看出,即便如此,王朝的人民仍然不能自由迁徙,也不能擅自离开自己的国家。
[img]696921' />
三、
1000多年后,它来到了1740年的乾隆时期。当时,荷属东印度当局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屠杀了2万多名中国人。事发地点之一是城西一条名为红溪的河流,称为“红溪悲剧”。
荷兰和殖民当局担心清政府会采取报复行动,所以他们派人解释和道歉。你猜乾隆皇帝怎么说?他把这些擅自离开家乡、在国外谋生的中国人视为“中国弃民”,认为他们是“自弃王化”,被屠杀,“一切都可以受伤,但事实上,邪恶是由自己造成的”。
为什么这些中国人要出国谋生?他们不知道离开家乡的痛苦和困难吗?他们需要养家糊口,发财,这在当时严格控制的国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一个小小的致富愿望使他们成为“中国弃民”,使他们在遭受外国屠杀时无法得到祖国的保护,甚至有点同情。
,在统治者眼里,他们逃离了统治,也就是背叛了祖国。
[img]696922' />
四、
统治者习惯于把治理国家的方法称为“控制人民的艺术”,认为自己是在“代天管理人民”,但事实上,他们只是把人民当作驯服的牛羊。
统治者试图用权力控制整个社会和每个人。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将当权者推向了人民的对立面,而在皇帝是国家的时代,国家无法与人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历史上“国家不知人民,人民不知国家”的悲剧开始频繁地轮流上演。
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不能自由迁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