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旅游,去朋友家吃饭,现代人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离不开地图。对我们今天来说,印在古籍或石头上的古代地图有点可笑,但如果我们回到两三千年前,在没有高速交通工具和精密测绘仪器的情况下,在二维纸或布上浓缩三维山河形势应该是多么困难。
[img]691848' />
而且这样的难事,裴秀做得很漂亮。魏晋时期著名学者裴秀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上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物。他提出的“六体制图”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被称为“中国科学制图之父”。专家指出,在明末清初欧洲地图投影方法引入中国之前,“六体”一直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对中国传统地图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山西显贵家族
族中宰相将军100多人
在山西省南部,有一个壮丽的山脉和河流。东部中部山峦叠翠,林啸水吟,西部吉王山孤峰独标,中部苏水谷平坦富饶。它是裴秀的故乡——历史上著名的闻喜县。闻喜原名左邑桐乡,今名也与广东密切相关——汉武帝到目前为止,他接到南方军队的报告,打破了南越,并高兴地改名。
距离闻喜县25公里的礼元镇裴柏村,现已改造成气势恢宏的“中华宰相村”,新建了许多景观。闻喜裴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被称为“天下无二裴”。秦始祖秦非子获胜后,家族绵延近3000年,仅进入正史立传者就达到600多人。据《裴氏世谱》统计,历史上裴氏家族先后出现了宰相59人、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较小的官员,如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 裴氏家族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结婚的皇后3人,王妃4人,王妃2人,女婿21人,公主20人。
如今,走在裴柏村,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与裴氏家族有关的遗迹,如建于唐贞观三年(629)的晋公祠。这座祠堂是由唐朝四朝重要大臣和晋国公裴度创立的。另一个例子是由著名的张九龄写的《裴光庭神道碑》,唐玄宗李隆基写的。
裴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少年成名,凭借出众的才华和功劳,在司空之位,管理地图在其职责之内。他“考上了《禹贡》的山海川流,原西陂泽,古九州,现十六州,郡县邑,疆界乡,古国盟会旧名,水路经路,地图18篇”。这是著名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第一部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沿革地图集,也是裴秀“制图六体”理论体系集成的作品,但已经不存在了。此外,裴秀还画了一幅“地形方丈图”,“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150万地图,在中国使用了几百年,可惜之后就消失了。
[img]691849[/img]
“六体制图”:影响中国地图绘制数千多年
传说中国古代地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当时,河伯向大禹献上了青石地图,大禹据此治水。从那时起,荆轲进入秦朝的地图就没有流传下来。然而,《史记》的记载可以证明,中国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地图。221年前,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并将全国地图收集到咸阳。
考古学中的实物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上发现的7张战国晚期木地图是秦国所属营县的地形和经济地图。它们和同时出土的纸质地图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地图和纸上绘制的最早地图,是稀世国宝。公元前168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张西汉地图显示,当时的地图相当精致。
裴秀在这些绘图技术的基础上,在258年左右提出了著名的“六体制图”:分率,即比例尺,用“计里画方”的方法区分面积大小;期望确定目标对象的方向;在道路上,确定路径的里程数;高度,即遇到高地时,将翻越的路线取下水平距离;方邪(斜)是指当有湖泊等障碍物时,道路应采用直线作为两地之间的距离;迂回,指人迹路径上下迂回曲折时必须取直。山西测绘志的编辑之一杨宪光先生指出:“在1700多年前的晋朝,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如此聪明和系统的讨论是伟大的。山西测绘志的编辑之一杨宪光先生指出:“在1700多年前的晋朝,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都能有如此聪明和系统的讨论。”
裴秀的“六体制图”在中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在现有的宋代石刻地图,如《禹迹图》,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小方形,即“计里画家”的体现。直到清末,这个小方形也成为了与经纬线同时绘制地图的标准。
杨宪光指出,直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椭圆投影绘制的世界地图引入中国,基于传统“天圆地方”的“六体制图”地位才开始动摇。
[img]691850[/img]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得益于门客的支持
裴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地图学家。然而,一些学者指出,在他身边,有一位杰出的执行者——京相凡。他的“六体制图”理论也与无数前辈的默默努力密不可分。
历史上很少有关于京相凡的记载。从隋书中可以看出,他是裴秀的门客。北魏地理学家李道元在他的名字《水经注》中写道:“京相凡与裴司空彦季(即裴秀)修《晋舆地图》,作《春秋地名》。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裴秀的《禹贡地域图》等作品,应该是由他所属单位在司空任上完成的。由于他只有三年三个月的司空时间,时间如此之短,当时没有现代仪器工具,工作量巨大,他不可避免地需要邀请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从事具体工作。京相凡是最有效的人物之一。
据地理学家刘盛佳统计,在李道元的《水经注》中,只有一个人提到裴秀,没有引文。提到京相凡并引用他的文章有76次,几乎与另一个被引用的主要对象杜预持平。由此可见,李道元对京相凡工作的重视。
在马王堆地图被发现后,我们可以尝试猜测裴秀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在《驻军图》中,画出了相当于现代东经11度至112度30分、北纬23~26度的广大区域,是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嘉禾、广东连州一线以西;南海北临新田、全州,南临珠江口,即潇水流域、南苓、九一山。按现代比例尺折算,约为18万分之一。它标记了大量的居民点、道路、河流、山脉、防御边界、军事驻地、城堡等内容,非常接近现代测绘结果,不仅有“分数”,而且准确地测试了“预期”、“高”、“方邪”、也有“迂直”。
据此,学者们认为它们是实测地图。此外,可以进一步推断,先秦和汉代的绘图经验和技能很可能代代相传。裴秀在粗取精了当时和前人的地图学经验和技能后,形成了自己精炼严谨的理论体系,并具体应用于禹贡地图的编写,这是中国地图史上划时代的贡献。
裴秀是中国古代地图画第一人的裴秀 如何在没有精密仪器的帮助下完成地图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