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386-534年)是由鲜卑族拓跋贵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北朝的第一个王朝。386年,拓跋贵趁前秦四分五裂,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4月,改名魏王。398年6月,正式定国名为“魏”,史称“北魏”。三九八年七月,道武帝拓跋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韬统一了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东魏与西魏分为永熙三年(534年)。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三年(557年)西魏恭帝禅位于玉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自386年拓跋贵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以来,共有20位皇帝(列入正史本纪人12位),享国148年。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发展前所未有。迁都洛阳和改变习俗促进了北魏中央集权与民族融合。因为“魏”字有美好伟大的含义,是“神州上国”的名字,所以被命名为国名。与之前的曹魏政权不同,有些史书被称为“后魏”。然而,由于历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后魏”的名字很少被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又称拓跋魏、元魏。
[img]691891' />
大乘教起义
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最大人民起义,又称法庆起义。北魏佛教盛行,僧侣内部政治盛行﹑经济地位差异很大。孝文帝即位后,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社会阶层的斗争上。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一些僧侣说话,并禁止其他僧侣聚在一起传教。一些僧侣称赞明君有道,而另一些僧侣则公开毁寺烧经,举兵造反。沙门慧隐反三年(473)延兴。太和五年(481)沙门法秀在京都平城举行,参与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十四年来,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起兵攻克平原郡。延昌三年(514),沙门刘僧绍在幽州起兵,自称净居国明法王。这些叛逆往往是由北魏政府残酷镇压的宗教异端。刘僧绍起兵失败一年后,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
[img]691892' />
四年六月延长﹐冀州(今河北冀县)沙门法庆祝﹑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惠晖在勃海李归伯的支持下﹐武夷县阜城带乡人起兵。法庆以归伯为十菩萨﹑平魔军司﹑定汉王﹐自号大乘。义军攻克阜城﹐杀县令﹐煮枣城(今河北枣强)大败州军﹐太守崔伯,斩乐陵。又回师北上﹐围勃海(今河北南北皮)﹐克郡城。义军发展迅速,达到5万多人。传言“新佛诞生了﹐除去众魔”﹐烧寺院﹐焚经像﹐杀僧尼。州军人没有斗志﹐屡被挫败。七月﹐北魏以元遥为征北大都督﹐率军十万﹐东下冀州。冀州刺史萧宝启用了当地强大的海李壁、封隆等﹐会同长乐太守李虔﹐率州军配合元遥大军镇压起义。同时﹐北魏还派遣冀州大族清河张始均到台湾﹐与勃海封津﹑高绰等着在阵前招降。九月十四日﹐义军兵败﹐法庆﹑惠惠和100多名领导人被捕并死亡﹐有成千上万的义众被屠杀。北魏派酷吏谷楷到冀州搜杀义军﹐李归伯约此时被俘并牺牲﹐人们受害者很多。大乘余部被迫渡漳水进入瀛州。西平二年(517)正月﹐义众突入州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焚烧州衙﹐但终于被镇压了。
大乘教起义延续了近两年﹐兵锋及于冀﹑武夷,英二州﹑勃海﹑长乐﹑武垣四郡﹐义众最盛时达5万多人。失败后﹐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北魏政府﹐割冀州乐陵县﹑另外,沧州的浮阳郡也是沧州﹐同时给予救恤﹐减免兵调﹐缓解矛盾﹐防止起义再起。
北魏大乘教起义是如何爆发的?以及大乘教起义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