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后宫政治从未被切断。汉武帝在妇女的阴影下长大,为了避免后宫政治的死亡,王子刘弗陵的生母钩住了他的妻子。北魏政权继承了这种残酷的“儿子和母亲的死亡”制度,仍然无法逃脱女性灾难的结局。
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北方政权。在进入中原之前,鲜卑人首领继承人的立场和立场往往取决于母亲的力量。登上王位的不仅仅是储蓄本人,还有强大的母亲作为支持。这种“母强子立”制度一直持续到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继位。
[img]691339' />
道武帝即位后,不断扩大领土,386年成立北魏,三年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有远见的道武帝意识到,以前的部落制度已经不再适用,北魏需要建立超越一切的专制君权。在原有的“母强子立”制度下,母权对皇权的影响是巨大的。
鉴于历史上“女祸”的教训,道武帝以汉武帝“子贵母死”的信条为规矩。制度一建立,道武帝就把王子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仁送死,道武帝让王子“继承这种方法”。
[img]691340[/img]
此后,“子贵母死”制度在北魏延续了七代,历经百年。随着实施的不断严格,保母应运而生,承担起抚养继承人成长的任务。然而,这种制度安排后来演变成了保母,比如窦氏和常氏以保母身份被封为皇太后。
由于“子贵母死”制度过于残酷,宣武帝时期,后宫里的后妃和宫人都不愿意生皇太子,皇权的继承成了大问题。魏书皇后传说:“在椒掖中,以国旧制,相加祈祷,都愿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只有宣武灵皇后胡充华宁愿为宣武帝生下一个继承王位的儿子:“天子怎么能独自没有儿子呢?为什么皇室因为害怕自己的死而不抚养长子呢?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3月14日,胡氏如愿生下王子元旭,即后来的孝明帝。幸运的是,胡氏不但没有被处死,反而被晋封为贵妃。
[img]691341' />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逃过一劫的胡在朝廷听政,掌权后,任命奉承之徒。她让这些人腐败是非法的。结果,“文武解体,乱反,土崩鱼烂”,世界离心。与此同时,她还不亚于梁武帝,为广建寺庙、佛窟,花了不少钱,结果导致北魏国库空虚,人民无法承受。最后,六镇起义爆发。契胡酋长尔朱荣乘飞机袭击洛阳,杀死胡太后和幼帝,杀死王公百官。北魏王朝灭亡。
可见,“子贵母死”并不能杜绝女主干政的发生。毕竟后宫干政源于皇权的排他性。后宫干政,就像宦官干政一样,只是专制皇权的影子。只要专制皇权制度不变,干政总会以其他形式出现。
历史嘲讽:最严格的防止女祸政策导致女祸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