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西征,到现在为止,在姗姗县讨伐准噶尔,额敏和卓以辟展阿奇木伯克的身份属于清朝。
雍正九年(1731)准噶尔部多次围攻鲁克沁,他率众奋力拼搏,屡屡获胜。
[img]691060' />
雍正十年(1732)带领1万多人东迁瓜州(今甘肃安西地区),以避免准噶尔的骚扰和掠夺。清廷任命额敏和卓为札萨克辅国公,管理迁居事宜。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廷决定直接捣毁准噶尔大本营,收复伊犁。额敏和卓奉诏率领300名士兵从征平叛。清廷因其勇敢善战,成绩显著,被提升为镇国公。
乾隆二十一年(1756),额敏和卓率8578名居民从瓜州迁回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的“达尔汉伯克”莽嘎里克发动叛乱,突袭杀害了100多名驻军指挥官和士兵,并强迫额敏和卓参加叛乱。额敏和卓力拒绝服从,坚守鲁克沁城,派人通知清军,为清军平定叛乱创造条件。清廷把他封为贝子。
[img]691061' />
乾隆22年(1757),南疆的阿勒辉和博多克台站被准噶尔丹分裂势力的残余抢劫,杀死了驻台的士兵丁。得知后,额敏和卓率领士兵驻扎在托克逊。然后,他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和清军一起追逐强盗。保护了台湾站的安全和畅通,清廷又给了贝勒一个头衔。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廷任命额敏和卓为参赞大臣,与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在攻打库车的战斗中,右颧骨受伤。不顾痛苦,他再次带领4000名指挥官赵辉士兵抵达叶尔羌城附近,多次与叛军激战,坚守阵地三个多月,为平叛胜利做出了贡献。
由于额敏和卓在平叛中多次取得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封他为多罗郡王,驻叶尔羌工作,负责当地民政和军事工作,并画像于紫光阁。乾隆皇帝亲自写赞词说:“吐鲁番早年归正,命赞军事,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他的心是土匪。”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额敏和卓因年老体衰死亡。
额敏和卓的生活是什么?它对历史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