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京制是指许多国家的首都管理制度。关于五京制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它最早被清楚地记录为945年成书的《旧唐书》,即757年成立的唐朝形式。渤海五京制首次出现在1044年修订的《新唐书》中,但其具体设定年代缺载。五京制对后世首都建设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前后经历了唐(含渤海)、辽、金,从8世纪中叶到13世纪,持续了400多年。但根据《战国策·燕策一》、《孟珂称齐宣王说‘今伐燕,这篇文武时不可失也’,王因命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伐燕》、《齐策一》、《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等记载。齐国在战国时期也应该有五都制。
概述
五京制一般是指辽金两代分设多个首都管理国家的制度。除了辽金,唐朝、渤海国家和新罗也有类似或名义上的五京。辽五京留守,留守行政府尹。金五京留守,本府尹,本路兵马都总管。
史料记载
五京在《辽史》中被称为35次,其中两次是渤海五京,其余都是辽代五京;而且五京往往是“二账”、“十二宫”并称。检索所有二十五史,有《旧唐书》卷38唐“五京”、《新唐书》卷219“渤海五京”、《金史》卷1的“渤海五京”。、卷二四中的“金五京”(攻辽制,建五京”)。
沿革
自西周以来,中国实行复都制,周武王灭商后设立罗邑控制东方。五京最早起源于唐朝中期,唐朝618年以长安为京师,657年以河南府为东都,时为陪都制。690年,以太原府为北都,至742年,以京师为西京,以东京为东京,以北京为北京。757年12月,凤翔府位于西京,与南京成都府、中京京兆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合为五京。到目前为止,唐五京已经正式成立。762年后,凤翔府的北京名称已经放弃。东北渤海国家也建立了五京制,但渤海没有给后人留下自己的文献经典。渤海纪事始于中国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此后,渤海国家的历史事实在包括日本和朝鲜在内的各种文献中相继传播。渤海国灭亡记载在《辽史》中。
辽初以龙眉宫为上京临黄府,建于918年。到19928年,东平县是南京,到1998年,燕云16州被改为南京分析金府;东平县被改为东京辽阳府。1009年,在原习族地区七金山土河之滨,古唐“神都”洛阳的建制被模仿,中京大定府被称为中京大定府。1044年,云州被视为西京大同府。到目前为止,辽同时设立了五京,直到1125年灭亡。
金初接受了辽朝的五京建制。1138年,他以崛起之地为上京会宁府,改原辽上京临黄府为北京,宋代首都汴京开封府为七京。很快,辽上京临黄府的北京号被削去,1153年迁都燕京,上京会宁府的北京号被削去;辽南京析津府为中都大兴府,即中京;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大定府;改宋汴京开封府为南京开封府,重建金五京建制。直到1173年,会宁府才恢复到上京,直到金被摧毁。
五京制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国家使用过这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