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的核心主张是将全国户籍整理成“黄籍”,取消临时户籍。居民无论老华侨,都将被纳入所在县的正式户口。政府取消了对华侨的优惠政策。无论谁,他们都必须向朝廷纳税。
对于既得利益群体的北方士族来说,这一改革计划的实施无异于挥刀自宫。当然,他们会尽一切可能抵制它。因此,东晋至南朝实施了十次“土壤破碎”改革,其中大部分效果不佳。只有桓温和刘宇主持了两次。相比之下,刘宇主持的“义溪土壤破碎”似乎更有效。
[img]691430' />
义熙九年(413年),权臣刘裕给晋安帝上了一个印章,回顾了权臣桓温几十年前主持的土破改革,改变了“民无定本,伤治为深”的局面,一度实现了“财富国丰”。虽然人亡政息,改革早逝,导致“杂居流寓,吕伍弗修,王化未纯,人民群众依然存在”,但刘裕决心承担重任,重启“土破”,实现“宁民绥治”。(宋书,卷二《武帝本纪二》)
刘裕的改革思路是,无论外国人愿不愿意,直接裁掉外国人的置州县,最大限度地减少精英士兵的管理。根据新政,全国大部分州县都是“土断”的。大部分华侨置郡县合并或取消,归入相邻地方郡县。随之而来的是冗余机构消失,部分官员下岗。大部分华侨临时户口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不想接的正式户口。
[img]691431[/img]
政府还严格检查了士族富裕家庭隐藏人口的现象。当他们遇到公开对抗者时,刘裕的把戏就是以身作则,永远不要手软。余姚的大学者余亮(今浙江绍兴)拒绝纳入国家正式户口,经核实后被判处死刑。所以他很强壮,很严肃,远近都被禁止了。
刘裕赢了。他主持的“义熙土断”打击了东晋士族集团的势力。财政增收节支,派遣兵役难度降低,人民税负均匀,民间怨恨缓和。刘裕是一位有理想和信仰的政治家。他抱着“率先以仁义,鼓以威武,超越大河,跨越黄河,抚九州,恢复旧土”的抱负。他期待着建功立业,恢复中原,多次用兵,首次将东晋的旗帜插入洛阳和长安的城市。在这些军事行动的背后,“破土”改革带来的物流供应源源不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也成为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王朝的基础。
[img]691432[/img]
刘裕输了。南徐、南兖、南青等三个侨州的居民在金陵(今江苏镇江、常州)没有一碗水,而是网开一面,暂时没有实施“土破”改革。原因很简单。他依靠与世界各地的北府士兵作战,他的家人住在这个地区。既然是自己人,自然要打折。然而,这样的特殊事务不仅没有彻底改革,而且为改革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义熙土断结果如何?有什么成败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