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末漠河部位于漠河最南端,早在唐初就属于唐朝。7世纪末,苏末漠河首领大佐荣统一了各部落(确切地说,是唐朝的各部落),建立了政权。后来,唐玄宗被授予渤海县国王,并授予渤海都督。从那时起,苏末漠河建立的政权就以渤海为基础。
渤海有10多万户,经济非常发达。他们派人到长安学习,带回了许多中文书籍。他们将当地特产人参、貂皮、马、铜输入大陆,受到大陆的欢迎。
[img]688476' />
漠河这个词应该是漠羯,是从“不吉”的声音转而来的,对此学界早就有定论了。漠河的粟末部其实是不吉的粟末部。《魏书》是第一本记载勿吉粟末部的史书。《魏书》卷100《勿吉传》记载,从和龙出发,经善玉山、祁黎山、如洛玫瑰水、太鲁水,“东北行18日至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以上,名速末水”,“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这个不吉住在松花江流域,南不包括长白山,北不包括黑龙江,显然是指不吉的粟末。《魏书·勿吉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粟末勿吉历史的记载。对于不吉人的其他部落,《魏书·不吉传》只提到“有大莫卢国、覆钟国、莫多回国、库娄国、素和国、具弗伏国、匹黎尔国、拔大何国、郁羽陵国、库伏真国、鲁娄国、羽真侯国”。@ 延兴年间前往北魏朝贡的《魏书·勿吉传》中包含的乙力支是苏末部的使者。据乙力支自称:“其国先破高句丽十落,密共百济谋从水道上取高句丽”。可见《北史》卷94《勿吉传》、《隋书》卷81《漠河传》中所载的粟末部“每寇高丽”是正确的,至晚在北魏延兴(471-476)之前,粟末部已与高句丽作战多年。
[img]688477' />
自夫余衰弱以来,肃慎系各部逐渐迁往东南,进入松花江流域,因此以水为名,称为粟末。与此同时,高句丽也不断北拓,攻占原属夫余的领土,435年李敖出使高句丽时,发现高句丽的疆界已“北至老夫余”。苏末部与高句丽战争的原因是争夺对夫余故地的控制。四九四年,“夫余王及妻子以国来降”,投奔高句丽,高句丽人称之为“勿吉所追”。当是粟末漠河也占据了部分夫余故地。但在此后与高句丽人的战争中,苏末部却逐渐处于不利地位,最终降隋内附。
苏末漠河是哪个民族?苏末漠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