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中,中世纪的欧洲更加神秘和传奇。当时,欧洲文化趋势相对繁荣,工业技术相对发达。当时,欧洲政权的发展历史有教皇的阴影。在那段时间里,整个中世纪的欧洲都在进行变革和洗礼。当然,教权和政权之间的较量一直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皇想染指政权,在位国王更想染指教权。两者之间的争端一直持续到水深火热。你知道教皇手里其实拿着“两把刀”吗?
[img]685471[/img]
教皇的两把刀意义深远,一把是代政权的刀,可以行使行政权;另一把刀是代教权,即行使教会的权力。这两把刀的所有者只有教皇的继承者才能拥有,这也标志着欧洲到政权在古代教会的影响下建立和扩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欧洲国家实行政治和教育并行管理的政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权力很大时,就会有矛盾。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权力和政权肯定会产生许多摩擦或针锋相对的事情。
[img]685472[/img]
“卡诺莎羞辱”事件是政教矛盾中的典型代表性事件,也是西方国家屈辱投降的代名词。这件事的主角之一是格列高利七世教皇(他看不起国王在位统治),另一个是亨利四世国王(他从小就对教皇印象不好)。所以他们一开始只有一点矛盾,后来没有人让任何人把矛盾发展到非常尖锐和激化的程度。因此,高利七世教皇使用教皇可以使用的“两把刀”,瞬间激化了德国诸侯之间的矛盾。这样,亨利七世国王就变得非常孤独,为了保住王位,他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但他非常聪明地向教皇屈服。
[img]685473[/img]
于是,亨利四世国王赤脚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向格列高利趋势请罪。这对教皇来说绝对是一种巨大的荣誉感。后来,格列高利七世心软地原谅了他。亨利四世为了大局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件事还没有结束!他迅速镇压了中国所有的反对政党,掌握了德国皇帝的所有统治权,并开始挑衅格列高利七世的战争书籍。
[img]685474[/img]
然而,与过去不同的是,面对国王的多方向强迫和猛烈进攻,格列高利七世不得不被迫逃到诺曼人身边。他以教皇的名义和号召力,带着大量诺曼人进攻罗马,在城里烧杀抢掠。他也想重新夺回教皇过去的辉煌地位。然而,他不想遭受罗马人的猛烈打击。后来,他不得不和诺曼人一起离开,很快就死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亨利四世在做大事面前,有些小节和屈辱是完全可以忍受的。最后,他用怨军的鲜血清醒了“卡诺莎的耻辱”。
卡诺莎的羞辱:教皇手中的[两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