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勋起义,唐咸通九年(868年)7月至10月,桂州(治始安,今广西桂林)发动反唐农民起义。唐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兵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招募2000人前往永州,其中800人守卫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返乡。徐泗的观察使崔彦一再食言背约,驻军在桂林防守了六年,仍然没有回国的希望。军人苦于兵役,群情激怒,公推粮科判官庞勋为首,哗变北还。在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庞勋率领数百人到达徐州。庞勋在安徽宿州战死牺牲,起义失败后,在徐州树立了农民起义的旗帜。
[img]683285' />
起义原因
咸通四年(863年)南诏陷安南,唐廷募集2000名士兵帮助安南,其中800人守卫桂林(今广西桂林)。根据协议,三年一代,换句话说,这800名士兵在三年后被新的士兵所取代,他们可以回到家乡。
800名士兵主要来自徐州,以勇敢而闻名。唐廷派徐思观察使崔燕到镇领。原来,崔燕严格的士兵治理方法引起了士兵的不满。此外,他信任尹侃、教练使杜章、兵马使徐行节的残忍,士兵们更加不满。然而,士兵们一次又一次地忍受着,希望能忍受三年,回到家乡与妻子、孩子和孩子团聚。但三年期满后,崔燕因各种原因强迫他们留下来。
[img]683286[/img]
三年后,驻军多次要求履行原协议,但崔彦要求他们再呆一年,理由是他们回家的军费不够。驻军不再相信崔彦曾的话,愤怒的情绪弥漫着全军。此时此刻,都虞侯许姬、军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等人秘密酝酿兵变,杀死了监视他们的军官,推着备受期待的粮食法官庞勋,抢劫了仓库,北向家乡徐州,沿路州县毫无阻挡。
历史背景
阶级矛盾不断恶化,唐末。皇帝和官员放纵腐朽和贪婪,导致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和地主阶级手中。
[img]683287' />
农民负担沉重,统治阶级腐朽制度的变化,战争年复一年,大多数农民的居住地变成了废墟,生物帮助人们流离失所。即使战争没有危急的地方,统治阶级也加深了农民的各种负担,以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行。
地方官员和地主阶级共同压榨农民。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农民们纷纷起来反抗。
庞勋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庞勋起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