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有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名字叫介子推。起初,他和晋文公一起逃跑,遭受了很多痛苦。虽然我没有听说他为文公制定了什么计划,但有一次,在关键时刻,他放弃了救世主,割断了腿,救了饥饿而濒临死亡的主人。即使是这个功劳也是伟大的,更不用说文公在外面流亡了近20年了,他从未放弃。
然而,当文公回到中国时,他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奖励他。但从文公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当时没有奖励这个人,很可能是文公自己忘记了。但话说回来,介子推给他,这是救命的善良,恐怕真的不容易忘记。最初,国王忘记了,这不是一件大事,介子推也可以主动寻求奖励,事实上,当时很多人都这样做了。
[img]683539' />
但是介子推不愿意这么做,他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后来,他在晋都城呆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得到国君的召见,于是心灰意冷,写了一首诗,就此隐居。不久之后,这首诗传到宫中,被晋文公看见。他大吃一惊,才想起还有这样一个大恩人没有得到封赏。于是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进宫里。但这一去打听才知道,这个人已经很久没有去了。
[img]683540[/img]
晋文公此时非常后悔,他常常想起介子推的大恩,于是就动员全晋国的力量去寻找这个人。经过一番搜寻,终于有人发来了线索,据此人说,有人在绵山地区发现了他的痕迹。文公知道介子的踪迹后,立刻带着几位重臣亲自去绵山找他,想把他带回国都,并给他一个大奖励。但是他们在绵山找了很久,也找不到这个人。
[img]683541[/img]
这时,文公底下的一位小臣对他说:“绵山太大了,我们就这么点人,这样找下去,就算找了几年,恐怕也找不到他。最好放一把火,把山烧掉,介子推到火上,肯定会从山里逃出来。晋文公求见恩人心急,一时间,也没有仔细考虑,就同意了这个建议。就这样,手下的人点了一把火,把整座绵山烧成了炭山。但就在火势越来越大的时候,文公一行人却始终看不到介子推下山的迹象。他忍不住心急,这时候的文公,恐怕心里已经有些不好的预感了。
[img]683542' />
火灾发生后,他迅速带人进去检查。这一次,他们终于找到了介子推,不幸的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死人。不,应该说是两个死人,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两个人抱在一棵大树上,活活地被烧死。看到这一幕,文公既后悔又难过。为了纪念介子推,他捡起一小段烧焦的木头,把它带回宫里,做成木屐。文公的这种做法,也衍生出一个词,那就是足下。以后大家看到这个词,应该会想到这位大贤人介子推。
为什么介子推一开始就退休了?文公最后把他误烧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