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妇女和儿童皆知。许多历史书籍都有记载,如尚书、史记、诗经、山海经、淮南子等。
大家都知道大禹是接父亲的班,继续治水。父子俩在九州留下了许多治理遗迹,到处都有许多寺庙。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枪治水的失败不仅是生命的丧失,也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未完工程——错凿沟。现在这个错凿沟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太行小三峡。
[img]679382[/img]
大禹峡和岸上的大禹像。
太行小三峡又称大禹峡,是浑漳河东下中原最壮观的风景。
漳河水西来后,平顺县北延车乡赤壁村的赤壁悬崖向东飞来飞去,迎面是一个深峡谷,两岸的赤壁悬崖崎岖蜿蜒曲折。
到目前为止,河水的奔腾和咆哮被深谷吸收,变得温柔起来。在河流的延伸处,有一个峡谷向南延伸,两岸石墙高耸,峡谷顶部有模糊的人工凿痕。
这条约公里长的峡谷沟是当地广泛流传的错凿沟遗迹,据说是大禹父亲枪治水留下的遗迹。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工程量最大的烂尾工程。
[img]679383' />
错錾沟口
古代,黄河水泛滥,大禹的父亲枪受命于尧帝,来这里治理黄河九水之一的漳河水。
在平顺县奥治村西部的大禹峡,枪带领人们挖沟,想把水引向山南。
在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全站仪、水平仪等,就会出错。
由于山南地势高于北方,枪带领人民开渠以失败告终,留下了这个烂尾工程的错凿沟。
[img]679384[/img]
错錾沟
后来,枪被尧帝杀害,他的儿子大禹继续被命令控制水患。面对父亲留下的未完工程,大禹改开挖运河,引导漳河向东流动,取得了巨大成功,平息了水患。
因此,伟大的治水工程在这里取得了胜利,而曾经的烂尾工程也是千古遗存,并成为小三峡风景名胜区,风景秀丽。
[img]679385' />
大禹峡外景
奥治村的村名很奇怪,似乎很古老,奥字给人一种深奥的感觉。奥治村周围有许多防水遗迹。
比如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住在奥治村后面的高坡上山凹处,后人称之为禹角(禹格廊),大禹住的村子原名善治也改名为奥治。
至于为什么村名改为奥治,有人说是因为治水不利而烦恼,所以得名奥治;还有人说奥通澳,水边深曲,或者适合定居;
还有人说奥治原来是禹治,奥有一个发音是yù,后来yù发音逐渐被遗忘,只剩下à保留o的常见发音。
各种说法各不相同,但核心意思是村名虽然奇怪,但肯定和大禹治水有关。
[img]679386' />
俯瞰漳河岸边的奥治村
错凿沟及周边禹王洞、禹王葬、禹王井、禹角等大禹治理漳河遗迹,构成了大禹治水的重要文化遗迹,也是全国难得的历史文化财富。
[img]679387' />
奥治村禹王庙
关于错凿沟的民间传说,历代诗文传世,平顺县志上有明代徐元志写的一首诗《错凿遗渠》。全文如下:
天造漳流塞未通,重华选择拜司空。
禹圣终收东海功,于侯妄竭南山力。
石上凿痕千古异,台端庙貌万方同。
徘徊不尽伤心事,徒切联依千蛊风。
[img]679388[/img]
禹王庙正殿
俯瞰错凿沟,很容易引起怀念,也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整治水患如此艰难的工程遗迹令人惊叹,虽然是枪的烂尾工程,但也是禹的成功之作。
这不仅是大禹的成就,也体现了太行山人民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这是大禹治水工程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禹父亲治水失败,巨大的烂尾工程错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