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人,是唐宋文坛的“八大金刚”,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迅、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人名声巨大,文章的精致不言而喻,但能写好文章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科举考试中不可战胜。唐宋八人都不是优秀的学生,很多人在考场上感到沮丧。
在八个人中,有四个人在一次考试中脱颖而出,分别是柳宗元、苏轼、苏辙和王安石。其中,苏辙是最优秀的学生。他在考试中只有19岁。
另外四个,更惨。
让我们来看看考场失意的唐宋八大家。
韩愈在唐宋八大家中排名第一,他的早年经历也可以说是八人中最坎坷的。
韩愈三岁丧父,九岁时,抚养他的哥哥也死了,韩愈在苦难和颠沛中度过了他的青春。
十九岁时,韩愈获得乡贡资格,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连考三年,全部名落孙山。
回到家乡休眠两年后,韩愈卷土重来,终于考上了进士,这一年,韩愈二十四岁。
但不幸的考运并没有从此离开。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韩愈连续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都失败了。
没有科举考试的垫脚石,韩愈的仕途只能从工作人员开始。直到33岁,韩愈才终于通过全选,被授予国子监督四门博士学位。最后,他有了正式的公务员编制。
谁能想到这个落魄的书生,总是在红榜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将来会成为文坛巨头。
屡败屡战,可怜又令人敬佩的韩大大。
[img]679207[/img]
欧阳修的经历和韩愈有些相似。他三岁时也失去了父亲。欧阳修和寡母相依为命。幸运的是,母亲是受过教育的闺房。即使条件恶劣,她也始终坚持欧阳修的教育。
欧阳修十六岁那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基础,名气也不小,自信地开启了自己的科举之路。
结果是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淋湿,失败了!
三年后,又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淋湿,失败了!
看到常规科举方式不确定,欧阳修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参加了皇家大学-国家监督管理局的考试,最终运行起来。他在国家广文馆、国学解试和礼部省考试中连续三次获得第一名,获得了非典型的“连续三元”,并获得了宫廷考试资格。
欧阳修最终在殿试中排名第十四。
根据欧阳修的同乡、时任考官晏殊后来告诉人们,欧阳修未能夺冠,主要是因为他的锋芒过于暴露,所有考官都想挫败他的精神,促进他的成功。
好吧,夺冠可以说是眼光敏锐,废墟可以说是经过磨练,怎么说都是道理。
[img]679208[/img]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迅是最大的器晚成。
苏迅“少年难读”,主要是四处游历,据他自己说,二十五岁,“始知读书”。
苏迅二十八岁时参加过科举考试,二十九岁时,在人才推荐选拔中再次被刷下。
从此,苏迅自己窝在四川的家里学习,直到47岁,带着自己培养出来的两个儿子去北京参加考试。
结果苏轼和苏辙都上了高中,一个是第二个,一个是第五个。苏迅根本没有参加考试。他怎么能和儿子们一起参加考试?
事实上,后来宋仁宗听说了苏迅的名声,特意发了一张外卡,邀请苏迅参加舍人院考试。苏迅生病了,根本没去。
这个年龄,这个人才学习不再需要在考试中证明任何东西。
[img]679209' />
曾巩少年成名,交流广泛,文章拿得出手,议论时政也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是遇到考试,曾巩就瞎了。
原因很简单,曾巩“偏科”严重,“擅策论,轻于应举时文”,作文写得好,前面的基础部分很弱,所以“屡试不第”。
熬了十几年,轮到曾巩老师欧阳修当考官了,欧阳修出的试卷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
这正好是曾巩的强项,太对胃口了。
终于考上了,从18岁到考中,曾巩已经39岁了。
[img]679210' />
有一个事实,唐宋八大家中没有一个状元。
苏轼获得第二名,是最接近状元的。据说苏轼的文章其实很受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像弟子曾巩的笔,为了避嫌,这篇文章排名第二。
冤死了。
从以前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没有知识肯定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也可能是不可能的。但是考试不一定有前途,考试不一定没有前途。
知识是自己的,能力也是自己的,与考试无关。
唐宋八大家才华横溢,但为什么都是考试困难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