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清朝被前学生打败,被列强鄙视。戊戌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面对强敌,有守旧势力阻挠,注定这种变法不会平静。变法者的盲动和鲁莽无疑加剧了政治变化。
[img]675972[/img]
戊戌变法最终以慈禧太后在英台发动政变和囚禁光绪皇帝而告终。慈禧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扼杀变法的罪魁祸首。如果没有改革的诚意,在接触到庚子事件后,她积极实施清末新政,似乎不能归类为保守派。此外,尽管光绪皇帝在1898年改革期间亲自执政,但慈禧仍然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很难想象没有慈禧的默许和同意。
事实上,即使在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也曾12次前往颐和园向慈禧请安,并询问军事计划。军事机械办公室也将向慈禧展示重要的奏折。据统计,在整个变法期间,军事机械办公室向慈禧展示了462个奏折,每天最多29个。
慈禧终于亲手扼杀了这一变法,但也应该从变法派自己那里找出原因。
首先,改革的主持人光绪皇帝缺乏管理经验。空有一腔热血,不想成为亡国之君,但他从小就在深宫长大,性格优柔寡断,脾气暴躁。
变法时,虽然光绪皇帝已经亲政,但他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皇后手中。这不可避免地透露了慈禧对他的担忧。这也导致光绪皇帝在变法前没有太多独立的政治经验。1898年的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方面,持续了103天。在此期间,光绪皇帝发布了100多次法令。
当新法律的执行者清朝官僚们仍然犹豫不决时,很难不给人一种皇帝心血来潮的感觉。变革的严重性和系统性明显不足。
现在看来,一场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至少要在体制内做好思想工作,做好一些舆论准备。然后从最容易达成共识的地方开始,从容易到难,层层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改革所必需的政治稳定。而不是急于求成,让个人好恶,希望在短时间内摆脱旧布新,反而适得其反。
看看戊戌变法中的变法派。康有为作为变法的领军人物,他的弟弟康广仁曾这样评价:“兄弟太大,野心太强,包揽太多,同志太孤独,举行太多。……而且没有权利,安能成功吗?”联系康有为在变法中的表现,真的很生气。
康有为因倡导变法而被邀请到总理衙门谈话。大臣荣禄问变法成功之道,康有为直接回答:杀几个一品大员就行了。
在变法过程中,康有为虽然有尽可能减少阻力的意识,但并没有抓住重点,提出了许多保守主义者害怕改革的无用计划。例如,“中日合作”,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记载:“(我当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的最终稿件非常详细。请向矢野军行知总署答复,然后在各省召开会议。”
变法期间,康有为还向光绪皇帝递交了《请断发换元折》,即减掉被清朝视为统治象征的辫子,用西装革履代替中国人穿了200多年的长袍和夹克,国号改为“中国”。
[img]675973[/img]
当变法资金不足时,他提议将西藏卖给英国。他的变法派同事谭嗣同不仅同意康有为的想法,还提出将新疆卖给俄罗斯。
康有为等变法派的这些奇妙主张,无异是在变法环境本来就不利的情况下,自掘坟墓。
康有为等待变法派本身并不“自尊”。在一些强大的官员眼里,变法是一场闹剧。戊戌变法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历史场景:年轻的皇帝和书生们热情地规划新政策,而当地官员则冷冷地看着它,置身事外,等待闹剧结束,然后一步一步地走。
清末,思想家们在同情变法运动失败的同时,严复表示康良改革“上负其君,下累其友”、“学者误国,庸医杀人”。可以说,变法中的激进主张最终突破了慈禧太后的底线,引起了保守派的全面反动。
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纸上谈兵,激进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