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维新运动,是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倡导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商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于1898年6月11日实施。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img]44720[/img]
其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政府机构、裁员和任命维新人员;鼓励私人建立工矿企业;建立新学校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建立报纸和报纸,开放评论;培训新陆军海军,废除科举八项文件,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然而,由于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它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188年的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思和其他1898年的六位绅士被杀,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但也为13年后爆发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戊戌维新失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越来越多的西方理论被翻译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加活跃。
[img]44721[/img]
戊戌变法是一项具有爱国救国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这种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在促进思想文化发展和中国现代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戊戌变法后,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办学热,创办新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期间,维新派为了“启蒙”人民,提倡白话文和“小说革命”。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越来越多,白话文也越来越受到提倡。除了“小说革命”,维新派继续倡导“诗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甚至“史学革命”。
一方面,这一变化引起了满族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他们以情绪化的方式更顽固地坚持“祖法不可改变”的立场。一批“原教旨”保守派进入了权力中心,进而加强了朝野已经存在的非理性排外主义势力。他们注定要成为清朝权威合法资源的巨大消费者。
[img]44722[/img]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相当一部分现代知识精英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因为他们对体制内的变化感到失望。从此,“革命排满”成为日益强烈的政治思潮。清朝作为中国变革的领导者的可能性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这一两极化过程使中国未来的命运充满了更多的变数。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不在于康良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详细战略,而在于当时没有呈现出使变法胜利的整体社会环境,也没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与此联系起来,促进变革。
清末戊戌变法后,哪些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