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代文坛的领袖,欧阳修的成就远不止世人所知。他在诗歌、诗歌和文学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四大文章”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对宋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的伯乐天赋。
来自贫困家庭的欧阳修,成年后几次失败。这些经历让他知道了学者的痛苦,对像他这样有才华的年轻人给予了特别的照顾。当他身居高位时,他携带了苏迅、苏轼、苏辙、程浩、吕大军等人。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是他的门生,这些人将来扛起宋代文坛的一半。也许正是他的豁达,文人喜欢模仿他的词作,才女李清照甚至直接把“院子深”搬过去自己用。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欧阳修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的歌词,也是他最著名的歌词之一《踏莎行候馆梅残》。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曳。离愁渐渐无穷,一路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到处都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虽然一生正气,世称欧阳文正公,却写得一手婉约。这个词是宋代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与他26岁时的中老年作品相比,更洒脱、更有意义。文字的大意是:驿站门前的梅花已经凋谢,桥边的新柳却轻垂。在这春风中,远行的游子们骑着马鞭,一路驰骋着芳草。他渐行渐远,离愁就像一望无际的春江之水。另一方面,他的爱人也肝肠寸断,泪水弄花了新妆,不敢登上高楼凭栏相看。那平平的草地尽头是重春山,远处的人还在重春山之外。
[img]676667[/img]
这个词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欧阳修把相思之情写在两边。文字的最后一部电影写下了旅途中游子的苦涩,眼前充满了春天,但游子的心却充满了离别的悲伤。这种悲伤就像春水,没有尽头。“一路如春水”这句话与李煜的“像一江春江向东流”相似。下半部分写情,思妇的相思与男子踏草不同,思妇的悲痛是“寸寸柔肠”,是不敢攀登远望。用这样的对比,全词把一对恋人的离愁写得入木三分。
[img]676668[/img]
最后一句“平芜到处都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远山重重,山外的人更难找到,言尽而景,言尽而情,真是经典中的经典。明代文人卓人月说这句话:“不厌百回读”,确实不假。后世很多文人都想模仿这14个字,比如有人写“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有人写“山外有山,人在青山外”,但都不如欧阳修的这句话。
欧阳修最著名的一句话,最后一句话一直被模仿